![]()
当一只恐龙在史前森林中悠然踱步时,它大概率不会想到,6700万年后,一群两脚兽通过查看它的骨骼,发现它的个头大小和长得快慢没有关系,而更多取决于它在一生中保持快速生长的时间[1];
当阿拉斯加北部山脉的猛犸象来回迁徙时,它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生平经历会在17000年后,通过分析象牙中的同位素被还原[2];
而在最近,横跨9000年时空的人类骨骼样本再次点亮了线索,递来了人类骨骼衰老的宝贵信息。原来,古人和今人的骨骼衰老模式如此相似,女性更易骨质疏松实则渊源已久[3]……
![]()
![]()
上了年纪,老年人们似乎不约而同的有着一种集体的“自觉”——关注补钙,小到各式各样的钙片,大到去诊所打针,以期这样能预防骨质疏松,好让自己七八十岁后的骨头仍能不掉队。
但这显然还不够,了解自己的骨头,特别是当它变老时内部的变化同样重要:
拿长骨来说,长骨最外面是外骨膜,中间是坚硬的密质骨,两端是松质骨,最里面则是装着红骨髓或黄骨髓的骨髓腔,在髓腔表面又有内骨膜。通常,骨膜是负责“造骨头”的成骨细胞和“拆骨头”的破骨细胞的重要活动区域。
![]()
图注:长骨解剖结构图示
衰老时的长骨会发生一个明显变化:里面的骨髓腔逐渐扩大,伴随着骨质加速流失。当然这并不被动,我们的骨头会尝试在最外面的外骨膜长出一些新骨头(外骨膜骨沉积),来补偿这种损害,从而继续维持骨头的整体强度。
![]()
![]()
图注:外骨膜骨沉积机制有点像时间久了木梁内部会慢慢被虫子掏空
在很多时候,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存在骨质流失,但他的骨头依旧保持强劲的原因。不过,让人比较好奇的是,这种补偿效应有多大作用?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靠此来维持骨骼的强度呢?
下面这份横跨9000年历史的人类骨骼样本研究,将给出其中答案。
![]()
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分析了将近2000具欧洲全新世成人的骨骼,包括他们的肱骨(上臂骨)、股骨(大腿骨)和胫骨(小腿骨),这些人的生存年代从新石器时代(约7300年前)一直覆盖到了20世纪中叶(约1950年),无论从样本量还是时间跨度上都堪称史无前例。
![]()
图注:我们的星球现在正处于全新世,它始于大约12000年前[4]
研究重点聚焦于衰老时,人类皮质骨(即骨头外层坚硬的密致骨)流失和骨干强度的具体变化。为此,他们围绕相关指标(详见下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
图注:研究主要观察指标
话不多说,接下来,直接上结果:
全新世骨骼样本显示,随着年龄增长,人类普遍存在皮质骨流失情况。女性情况更严重,手臂骨(肱骨)比腿骨(股骨、胫骨)更严重。大约在45岁后,女性开始出现显著的皮质骨流失,男性则在55岁后才明显下降,但他们的手臂骨可能会提前到45岁左右。
![]()
图注:男女各部位骨头的皮质骨流失情况及不同年龄组间的比较
研究人员指出,皮质骨流失很可能受到了骨内膜吸收活动的驱动。因为骨髓腔面积也随着年龄逐渐变大,而女性“再胜一筹”,特别是40岁后,女性上臂骨和小腿骨的骨髓腔面积增大十分显著,提示此时内骨膜中破骨细胞可能过度活跃,从而导致了骨吸收活动的增强。
![]()
图注:男女各骨头的骨髓腔面积随年龄变大,女性更加明显
当骨头在变“脆”的路上一去不返时,按理说,外骨膜骨沉积的补偿效应应该已经启动(相对总截面积指标变大)在进行补偿了。
但实际观察显示,这些人的手臂骨和小腿骨的相对总截面积随年龄的变化并不显著(外骨膜几乎没有新骨生长),大腿骨的相对总截面积仅表现出轻微、有限的增大。也就是说,当衰老时,外骨膜骨沉积的补偿作用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有限得多。
![]()
图注:男女各骨头的外骨膜骨沉积情况和相对骨强度情况
在全局不利的情况下,整体骨强度却并没有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显著的变化:女性上臂骨和小腿骨的强度随年龄下降,但大腿骨强度保持的还不错,男性骨头的强度则几乎没怎么变。
研究人员指出:除了个体差异和环境的影响(如斯堪的纳维亚石器时代的男性,他们的股骨补偿能力比较强),骨强度可能更依赖于人类早期骨骼发育的基础,如果个体在青春期或少年期形成了较大的骨骼横截面积,成年后即使骨质在减少,他们骨骼强度仍能较好的维持。
![]()
图注:难怪青春期是骨骼发育的关键期
![]()
对于一群生于公元前7300年至公元20世纪初、普遍经历着农耕、狩猎等体力劳动的先民来说,因为在青年时期就拥有着较大的骨量和截面积,所以才在老年时能保持上面结果中较稳定的骨强度。但对现代人来说,结果还真不好说。
![]()
图注:生活在更远时期的尼安德特人的骨架与现代人类的比较
所以,让人比较担忧的是,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成年后外骨膜骨沉积的代偿作用,那如果成年后骨骼强度更多与青年时期骨骼发育的“底子”有关,是不是意味着成年后,我们再怎么想办法去提高骨骼强度其实都是一种“亡羊补牢”?
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中指出,即使是少量的外骨膜沉积也会产生比较大的生物力学影响。这是因为外骨膜沉积的位置离骨骼生物力学中性轴更远,杠杆效应显著,微小增加便可显著提升骨骼抗弯曲或扭转的能力。所以,尽管外骨膜补偿效应有限,其作用却仍不容忽视。
整体来看,不同时期人类骨骼衰老具有相似的模式。在青春期、骨骼生长的黄金期全力“开源”(如注重营养、运动来增加骨量)很重要,在骨骼衰老后期,激发有限的外骨膜补偿效应、努力“节流”(如减缓骨质流失)同样重要。
目前,针对骨骼代谢中特定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药物正成为新的研究趋势。这些药物旨在通过促进骨形成或抑制骨吸收来增加骨密度。如硬骨抑素(一种骨细胞分泌的、抑制骨形成的蛋白)抑制剂Apc001,它能激活被阻断的Wnt信号通路,有效促进骨骼形成[5]。
![]()
图注:香港浸会大学开发Apc001,以治疗骨质疏松症和成骨不全症
此外,北欧健走运动在研究中被特别推荐。
通常我们的骨骼遵循着“用进废退”的沃尔夫定律。即当骨骼长期受到机械刺激时,会改变自己的形态和强度[6],如格斗运动员,长期的拳击、踢击、摔投等高冲击训练,使他们的骨密度更大,骨头也更加结实。类似地,长跑对男性胫骨外骨膜骨沉积也表现出促进作用[7]。
而北欧健走,在行走的同时能通过手杖推撑动作显著增加个体上肢骨骼的受力,从而延缓其上臂骨等更容易随年龄衰退部位的骨质流失,比日常的步行(手臂缺少负荷刺激)能更加全面、更大规模地促进骨骼健康。
![]()
图注:任何年龄、性别或身体状况都可以尝试进行北欧式健走
当然,各式各样的骨骼健康监测设备[8,9]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10]等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尽管人类骨骼的衰老遵循着穿越万古的固有节律,但生于当世的我们,的确是有幸站在了一个有望更早洞察、精准干预的好时候!
参考文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