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商场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娃哈哈之争”,主角也非宗馥莉莫属。这位刚刚失去父亲、又急于改变“父亲路线”的企二代,已经隐身许久,但江湖关于她的动向,却一刻也没间断过。
围绕宗氏家族“内战”、企业人事变动、国有资产流失等话题的内容已连篇累牍。热闹之外,我们似乎隔着一层窗户纸,从商业运营的视角,始终看不清娃哈哈与宗氏系盘根错节的关系图。在国内乃至全球,也找不到一家类似的商业模式。
![]()
作为一家品牌集团,娃哈哈理应拥有自己的研发、生产、配套、渠道、品宣等业务板块,甚至自己的财务公司,即使背后构建起庞大的供应商体系,娃哈哈也应该牢牢掌握主动权,很难想象,在苹果公司,富士康说了算。但从目前来看,娃哈哈却更像一个单纯的品牌持有者,一锤定音的不是娃哈哈集团,而是集团外的那些供应商。
如果将达哈之争中“宏胜们”的成立视为娃哈哈的首个命运转折点,那么此次纷争,我们称之为娃哈哈的“二次革命”。物是人非,上一次在老爷子的长袖善舞下,宗氏赢了;而这次,在宗馥莉手上,他们还能赢吗?
迟早要摊牌
娃哈哈与宗庆后的故事,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并不鲜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改制中,无论是MBO,还是股份制改造,最终的结果就是部分企业的产权发生了变化,大至联想、健力宝,小至县城的食品厂、化工厂等,概莫能外。
对此,今天很多人动辄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而忽视了或者故意不去谈当年的改制背景。简单来说,就是实行改制的大部分企业已在破产的边缘,如果不转变思路和产权,国有资产可能在那时就被浪费掉了。难道,我们还抱着“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假大空思想吗?
当然,像联想、娃哈哈是另外一个故事,他们不是干不下去了才接手,而是凭借“红帽子”长大的企业,也正是如此,他们更容易被质疑——做大了,想独占?因此,对娃哈哈、联想的质疑也不无道理。但是,如果纯从资产增值角度而言,柳传志、宗庆后也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换个人行不行?行,但换谁,人家也有争取自己权益的权利。所以,我们不应该将此视为一个道德问题,而应该用更加务实的方式,想办法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不是经常说实干兴邦吗。
对于娃哈哈而言,这样的摊牌是迟早的事儿,上一代没解决的问题,这一代难道还不解决吗?看看联想,产权早已清晰,国有资产增值也几何级增长,但依然逃不脱“司马南们”的声讨,更何况像娃哈哈这样的“怪胎”。
从这个角度而言,宗馥莉的一系列动作,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她过于理想了,策略也过于激进。
历史遗留问题
与联想不同的是,无论业务如何扩张,资本如何腾挪,通过垂直股权设计,中科院在股权比例被稀释的同时,绝对收益一直在增长。别说是国资,就算个人股东或外资合作伙伴,基本做到了利益均沾。
而娃哈哈,吃相的确不那么优雅。作为大股东,从1999年到2022年,国资股东不仅没实际收到分红(前半段以借款方式留在娃哈哈集团,后半段国资直接不参与分红),还被差点把“娃哈哈”商标弄丢。而导致这结果的根源,就在于其不同于联想的股权设计——甩开国资,管理层另起炉灶,以宏胜集团为代表。
如果宏胜集团只是作为供应商,代工生产和配套,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无可厚非,去看看很多中小品牌,最大的供应商基本都是创始人的家族企业(并非最佳模式)。但从公开的信息看,并非如此。这也是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疑惑。
如果追根溯源,就不得不提当年的达哈之争(2006年结束),宗庆后为“保护”民族品牌(暂且信以为真),在和法国达能合作的体系之外,构建起另一套完整的企业网络,宏胜集团即成立于2003年。如果说,宏胜们当年是为了“民族大义”而生,如今是不是变成了“窃国者”?宏胜还是那个宏胜,但其定位和功能却发生了180度转变。
2006年以后,宏胜们在完成当时的使命后,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逐步壮大,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初,宏胜集团在全国有19个生产基地,48家子公司,拥有104条现代化生产线。而截至目前,杭州娃哈哈集团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也仅16家,且大部分是20多年前成立的。很明显,达哈之争结束后,与国资无关、属于宗氏的自留地发展更快。
激进的变革
从公开资料来看,大部分地区的经销商并不是与娃哈哈集团签订合同,而是与宏胜系公司签合同。一部分业务本来是娃哈哈集团自产自销,但也被宏胜集团横插一脚,当起了中间商,比如娃哈哈上海娃哈哈饮用水公司,从直接面向终端,在今年也被要求将销售交给宏胜旗下的迅尔商贸。还有被爆出的娃哈哈部分职能部门员工的劳动关系从娃哈哈转签至宏胜。更早前,还传出,娃哈哈的生产要优先保证宏胜系工厂。这妥妥的倒反天罡,供应商“绑架了”品牌。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商业模式,还创新了利益分配机制。同在杭州的阿里巴巴,在产权上,马云和管理层不是最大股东,但通过投票权却牢牢掌握着公司的经营权,这就是AB股权设计。
反观娃哈哈,宗馥莉和管理层控制娃哈哈的方式简单粗暴,即通过创始人家族威望、生产能力、经营团队、销售网络等掌握主动权,这是一种缺乏法律保护、道义支持的方式。
信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一直是外界给宗馥莉贴的标签,比如她一改“论资排辈”的奖励制度,更愿意实行“论功行赏”。包括此次纷争中关于商标的部分,她甚至投诉当地法院。或许从宗馥莉的角度而言,无论是谁,都应该遵守桌面上的规则。当年,他的父亲恰恰走在反面。
很多人说宗馥莉差点偷偷把娃哈哈商标转移了,但站在她的角度,遵守的正是当年达哈合作时的那份协议,娃哈哈商标早就应该归杭州哈娃娃食品有限公司所有,而该公司由宗馥莉持股51%。之后有报道,那份协议早已被判无效。
前段时间,宗馥莉二次辞职,并开始申请“娃小宗”品牌,在娃哈哈不再授权后,准备彻底独立,建立自己的饮料帝国。
单从上述这些动作来看,宗馥莉倒是也一以贯之,很多动作并非无理取闹。如果说新官不理旧事,那么宗馥莉这一系列动作,也只是一个股东内讧、掌舵愤而出走的故事。
但世界上没有“如果”。
利益如何平衡
外界对娃哈哈的了解如此之透彻,难道杭州国资能不清楚?当然清楚,在这里,我们也不得不为杭州的官方点赞,这样的事情但凡换一个地方,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纷争,因为就不给你这个机会。当地却给了企业家足够的空间,甚至溺爱。哪怕遇到二代接班,做出如此激进的决策,依然没有大动干戈,甚至两度同意让大小姐回归。
当然,历经宗老爷子20多年的经营,个中无法言说的情况,也是有可能的,投鼠忌器,话只能至此。
从个人观点而言,相比宗老爷子的做法,我们更欣赏宗馥莉的企业经营风格。但从现实出发,宗馥莉的方式却不一定带来理想的结局,毕竟,娃哈哈的发展独具特色,牵涉太多企业经营之外的事情,即使想自立门户,也需要正视历史,对各方利益有一个交代,哪怕是最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也不可能支持利益独享。
大胆预测,目前各方应该暂时达成共识,从大局出发,先稳定市场,保证娃哈哈品牌的持续经营。同时,通过谈判,进一步协商和厘清未来娃哈哈与宏胜系的关系,不排除娃哈哈入股宏胜的可能。最起码,完全甩开娃哈哈集团,自己独立运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别说是国资,哪怕是民资,也不可能如此轻易拱手相让。
我们也相信,经历这么多纷争,宗馥莉也会有所转变,无论是什么管理理念,妥协都是必要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