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如调弦,松则不鸣,紧则易断。”
叶利钦与米莱,两位背影相似却处境迥异的市场化实践者:前者曾把俄罗斯的计划经济猛然推向自由市场,却由于体制与节奏的缺失催生寡头;后者在阿根廷经济几乎要走向崩溃时推进激烈改革,却试图以规则、秩序与财政纪律把国家从通胀泥潭里拉出来。咱们就把两套政策做一番“深入浅出”的比较,同时分析一下为何阿根廷会被外界判为“美金号外援站”。
![]()
叶利钦的“休克疗法”与米莱的“紧缩市场化”都在走向市场化,但路径、体制基础与节奏有根本不同:前者是“放开+真空”,后者努力做“放开前的规则修复与财政自律”。因此,外部资金可以是助推器,但不是决定性主因;决定性的是内部的制度、规则与社会如何承受改革的节奏。
叶利钦的休克疗法:速度快、制度建设慢,后果可预测
1990年代俄罗斯在叶利钦领导下采取的“休克疗法”包括迅速放开物价、汇率和贸易,并大规模私有化国企。问题不在于“放开”本身,而在于放开之时缺乏成熟的法治、监管和产权保障,结果导致国有资产被少数人快速占有,形成强大的寡头阶层,并带来社会不平等与政治不稳定。学界与评论一致认为:无序的快速私有化、监管与司法空白,是俄罗斯变局的核心原因之一。
速度快而制度跟不上 → 自由变成“无序”;产权、法治与透明度缺失 → 导致财富高度集中与社会信任崩塌。
![]()
米莱的路线:削减开支、恢复预算规则、重塑价格信号
米莱上台后采取的大刀阔斧措施——削减政府支出、合并部门、缩减社保拨款、放松管制并推进货币与汇率政策变动——目标是恢复财政平衡、遏制长期高通胀并重建市场信心。短期看,市场确实投票支持:阿根廷实现了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财政盈余,通胀率显著回落,资本市场与汇市出现积极反应,相关报道也显示了财政盈余与通胀大幅下降的事实。
但代价真实存在:短期失业与贫困上升、社会保护收缩、以及对产业和长期投资的冲击,这也是任何紧缩政策难以回避的痛点。国际组织与智库对此既有肯定也有警示:政策的短期成效需要制度化的结构性改革与外部条件配合,才能持续。
方向是修复规则与预算纪律,而不是放任式私有化的“真空自由”;短期痛苦可预期,长期成败依赖制度落实与外部环境。
![]()
当国家“宽松”是救灾,何时成毒药
古代中国有“常平仓”“均输法”等政策,用以在灾荒时卖粮平抑物价、缓解饥荒,这是有节制、有规则的“国家干预”示例——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与长期生产力。
但把此类政策无限期扩张成常态支持,就会产生依赖与扭曲——这与现代福利国家若无限发放补贴、长期开支超出税收能力的后果相似。换句话说:国家干预若有制度边界与临时性救济,其价值毋庸置疑;若制度化成常态,且缺乏财政约束,就会侵蚀市场信号与长期活力。
关于“美国资金/外援决定论”
有人说:“米莱现在能撑住,是靠美国或外部资金;如果外资撤走,他马上倒下。”这话有事实成分,因为外部流动性与金融市场确实能影响一国短期稳定,但它把外因当成决定因,混淆了哲学与政策分析中的重要区分:事物的结果总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但内因往往决定外因能否发挥效果。换言之:若内部没有财政纪律、透明法治和可预期的政策,外部资金即使大量进入,长期也难以建立稳定增长(这在俄罗斯与若干拉美以及非洲案例中可见)。
相反,当内部制度转向可约束与可预测时,外部资本会更愿意“长期坐下来”,因为它能评估和获取稳定回报;老美的资本输出绝非慈善,它追随规则与预期。学者与政策分析亦指出,米莱的改革引来了市场的积极反应,表明市场对制度改善有“即时性投票”。 外援能给时间与资源,但不能替代制度的自我修复。
![]()
节奏:叶利钦是“猛放”,米莱试图先用“刀切+规则修复”控制节奏。
制度基础:俄罗斯历史上缺乏法治与监管托底,私有化变为掠夺;阿根廷在贝隆乱搞之前曾是南美的富裕国家,曾有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与法律传统,可以成为制度修复的基石,当然也充满挑战。
社会承受力:休克疗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痛苦与不信任;米莱的紧缩虽痛,但若伴随透明与规则,能减少“权贵抓取”的风险。
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外援会影响短期流动性,但长期成败由内生的财政纪律、价格信号与法律制度决定。
![]()
理解并有限度支持米莱的改革
第一,米莱把“预算表”放到了政治议程中心——财政可持续性是任何经济长期健康的基础。新闻与数据表明:他在短期内取得了财政盈余与通胀回落的可观成绩,这不是空话,而是规则改变的直接反映。
第二,市场的反应——汇率、股市与债券——给出了即时的“信号”:市场愿意为可预期政策付出代价。资本投票并不等同于道德背书,但它是对制度可信度的一种检验。
第三,承认代价与风险。任何紧缩都会带来短期社会冲击;合理的态度不是否认痛苦,也不是拒绝改革,而是在推动制度修复的同时,用更有针对性的社会保护与结构改革来缓冲社会成本。也就是说,支持改革并不意味着拥抱冷酷,而是追求有规则、有尊严的复苏。
历史的课与哲学的反思
外力能扶一时,内因决定一世。外资与援助是重要的“气球”,但内在制度是那根绳索。放开市场不是赢的保证;有规则、有法治、有透明,才是能把市场化变成繁荣而非掠夺的前提。无论是中国古代“常平仓”的临时调节,还是现代国家的社会保障,关键都在“临时性与制度性”的平衡。
外力可以为改革开门,但是真正把门关好、点灯续火的,始终是那屋里愿意修屋顶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