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橱窗背后的国殇,不只是“看不见的痛”
站在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的东方艺术展厅,很多中国游客都会突然沉默。前一秒还在赞叹达芬奇的画作、罗曼诺夫王朝的奢华,后一秒却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了心头。
![]()
这种情绪很难用一个词概括,它不是简单的愤怒,也不是单纯的悲伤,而是一种混合了自豪与耻辱、怀念与无力的复杂情感。你不会看到他们哭,但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心在滴血。
这里展出的中国文物,不是别的,正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沙皇俄国军队从北京、圆明园、颐和园等地掠夺走的珍宝,至今仍静静躺在玻璃橱窗里。
![]()
冬宫的中国文物馆藏超过三千件,几乎每一件都能追溯到一个属于中国的辉煌年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佛塔、唐代的丝绢画、宋代的瓷器、明清的玉器……它们原本该是中华文明的荣耀,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信仰,如今却成了别国博物馆里的“展品”。
![]()
最令人痛心的,是那幅《大清国慈禧皇太后暨光绪皇帝全权画押大清国地图》。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地图,而是象征国家主权的重器,上面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亲笔画押,还有“慈禧皇太后之宝”和“光绪皇帝之宝”的玉玺印记。
地图从颐和园被俄军带走,穿越西伯利亚铁路送往圣彼得堡,最后封存在冬宫——不为研究,不为保护,仅仅是炫耀。
![]()
说实话,这比丢失一件文物更让人难堪。因为它不是艺术品,而是象征国家权力与疆域的象征。就像你家大门上的门牌号被人摘走挂在他们墙上,还当成纪念品陈列一样,这种羞辱感远远超出了物质层面。
更讽刺的是,如今这张地图的展品标签上写着“1900-1901年,来自北京”,没有战争、没有侵略、没有掠夺,仿佛这是一次温和的文化交流。但事实是,那一年北京城被烧、百姓被杀、宫廷被洗劫一空,是我们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之一。
![]()
而这背后的根源,不只是八国联军的强盗行为,更是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真实写照。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再到义和团运动,中国在世界列强面前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那时候的文物,不是被保护起来的宝贝,而是被当成赔款和战利品的商品。沙皇俄国不仅抢文物,还组织了系统的运输、登记、收藏,甚至为此设立了专门的部门。
![]()
你说他们是强盗,没错;你要说他们是文化掠夺者,也对。但他们的“专业”,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价值看得很清楚,只是我们自己当时还没意识到。
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我们站在这些文物面前,感受到的不只是历史的沉重,更是对“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的深刻体会。
它们不是死物,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沉默的抗议者。它们提醒我们,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也警示我们,民族尊严和国家安全不能靠别人施舍,只能靠自己争取。
![]()
从冬宫看文物流失的暗面
很多人会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别老盯着几件文物不放。可真的是这样吗?一件文物的流失,表面看是文化的损失,本质上却是国家实力的折射。你看人家俄罗斯,不仅抢了文物,还堂而皇之地展出,几十年如一日地维护着这些“战利品”。
而我们这边,有时候连自家的文物都保护不好,甚至还在拍卖会上被反复转手,有些还被高价卖回国,成了“赎买式回流”。
![]()
就拿敦煌文物来说,今天全世界有超过5万个敦煌遗书散落在海外,大英博物馆收藏了近4万份,法国国图也有上万份,俄罗斯冬宫也藏有不少。
这些文献本该是中国历史研究的瑰宝,可现在我们自己只能翻看扫描件或影印本。你说这不是实力的体现是什么?对文物的掌控权,说到底是国家话语权的一部分。别人能用我们的文化说他们的故事,我们却只能在边上讲“那是我们的”。
而这件事,不仅仅是情绪问题,更是现实问题。文物一旦流落海外,想要追回何其困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虽然有相关公约,但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是“只认现状,不认历史”。
![]()
你要证明这文物是被抢的,还得拿出当年的掠夺清单、目击证人、运输记录……谁能做到?俄罗斯更是从未对文物归还表现出积极态度。
2010年,中国文物专家就曾前往冬宫,希望能与俄方展开文物追溯和学术合作,但遭遇的是冷处理。而在国际法庭上,类似的案件最终大多不了了之。
所以我们不能只是感慨“文物流失”,更应反思“为何会流失”。文化自信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是要靠制度、技术、法律、甚至是国际战略来支撑的。
![]()
今天的中国,在追讨文物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努力,比如圆明园马首铜像、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的回归,都是通过政府、企业、民间合作争取回来的成果。
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要想真正让这些流散文物“回家”,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情怀,还有国力。
再说现实一点,今天的冬宫依然是世界级旅游胜地,每年接待超过400万游客。这些游客走进东方艺术展厅,看到的是一件件精美的中国器物,却未必知道它们的来历。而我们中国游客看到的,不只是这些文物的精美,而是它们背后的屈辱。
![]()
你说这公平吗?不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而是我们是否有能力去改变叙事权的问题。我们不能永远站在玻璃橱窗外,用哽咽的声音讲述“这是我们的”,我们要的是,有一天能自豪地说,“它们回来了”。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国家的力量。文物不仅是国宝,更是历史的证人,是时代的镜子。一个国家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遗产,外人看得清清楚楚。今天我们要让世界看到的,不只是我们为文物流泪的样子,更是我们为文化奋斗的样子。
![]()
为文化而奋斗,为历史而行动
八国联军侵华已过去一百多年,冬宫的文物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已经与我们无关。但只要你是中国人,站在那面玻璃橱窗前,你就知道,这些文物从未真正离开我们的情感世界。
它们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是苦难与荣耀的象征。它们提醒我们曾经的软弱,也激励我们今天的奋进。
![]()
我们不能只把“勿忘国耻”当成一句标语挂在墙上,而要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分量。文物的回归不是靠情绪勒索,而是靠国家实力、法律体系和文化自信。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民族,我们有能力讲好自己的故事,也有责任让世界重新认识我们的文明。
![]()
所以,别小看那段沉默的历史。冬宫不会永远关着那些玻璃窗,只要我们一直努力,为此争取,总有一天,那些文物会穿越时间与空间,回到它们真正的家,而我们,也终将能笑着走出冬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