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重用宦官,致使朝纲腐败,同时放任豪强、外戚兼并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治理天下又有些软弱,导致中央集权被瓦解,为西汉灭亡埋下了祸根。
![]()
公元前49年,汉元帝登基,此时的西汉政权,刚刚经历昭宣中兴,大家都以为,西汉将再度复苏。谁也没想到,他们将要迎来的,是大厦将倾的局面。
根据史料记载,汉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通音律”,是一个文人皇帝的代表,非常的多才多艺。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帝,却成了西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汉宣帝临终前,精心安排了辅政大臣,令其辅佐汉元帝。在辅政大臣里,既有外戚,又有大臣,他们之间相互制衡,根本威胁不到皇权。
![]()
可没想到,汉元帝即位没两天,这样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身为辅政大臣的萧望之,本身就是汉元帝的老师,现在又是辅政大臣,在朝中的威望相当高。
他察觉到,如果任由宦官专权,恐怕日后皇权将倾。于是,他果断上书,请求“夺宦官权,任贤良”
但这样的建议,却让宦官与外戚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大臣集团。在双方联手下,萧望之被诬陷为“欲专权擅势”,是个不忠不义的逆臣。
双方都是辅政大臣,一边是自己的授业恩师,一边是外戚和宦官的联合。这样的场面,任谁也不好办。
![]()
而且,当时的汉元帝年仅八岁,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朝政。所以,他听信了谗言,将萧望之下狱。眼看自己被诬告,结果学生还下令将自己逮捕。萧望之顿时觉得,自己这半辈子白活了。
于是,这位太子太傅,先皇任命的辅政大臣,在狱中自尽了。汉元帝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慌失措,连饭都吃不下了。但他那群宦官的惩处,却仅仅是“免冠谢罪”,没有任何实质性惩罚。
只能说,汉元帝年纪还是太小了,朝堂上的这些东西,他还是玩不转。而这样年幼无知的表现,让宦官集团摸清了皇帝的底。以后糊弄皇帝、摆弄皇权,他们也就更有底气了。
![]()
而且对于宦官,汉元帝有种不切实际的信任。因为不通政务,汉元帝只能让下属处理朝政。于是,他就把自己要处理的政务,全盘交给了宦官石显。
他认为,“宦官无家室,必无外党”,所以,这群人只会一心为皇帝,别无二心。
但其结果,就是石显掌控朝政,祸乱朝纲。他勾结外戚史丹、许嘉等人,同时拉拢儒臣匡衡、贡禹,将朝臣团结在自己身边。
说实话,在那个时候,汉元帝这个皇帝根本没人在意。毕竟真正掌权的人,是石显。
![]()
也有忠臣主动进谏,当时京房就以《周易》中的:“任用不肖,国将危亡”来警示汉元帝,希望皇帝能收回大权。但其结果,就是被石显诬告为“非谤政治,归恶天子”,而后将其处死。
可以说,到了这个阶段,汉元帝手中的皇权,全都落入了石显手中。而汉元帝的存在, 也只是一个傀儡,方便石显操控朝政罢了。
当然,虽然汉元帝是傀儡,但是人家毕竟是皇帝,所以一些政令的下发,他还是说了算的。只不过,有些时候皇帝能发言并不是好事。
![]()
从汉高祖开始,朝堂就有迁徙豪强,让他们搬到皇陵旁边的习惯。这样一来,既能收割豪强钱财,又能削弱地方势力,还能缓解土地兼并,简直是一石好几鸟。
可是,就在汉元帝即位的第二年,他就提议,取消陵邑迁徙政策。看似是大发善心,但是他这个举动,却让关中大族失去了制约。
没了迁徙的政策,这群关中大族就在当地扎了根,疯狂的兼并土地,剥削百姓。根据《汉书》记载,当时“富者占田逾制,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样的局面,让原本欣欣向荣的汉朝,一下子就混乱了起来,百姓再无生存资源。
![]()
就因为这条命令,西汉的经济遭到了致命的破坏。土地兼并得不到遏制,地主豪强的势力,就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他们掌握着大量土地,并以此为依据,将大量的百姓变成他们的“私农”。
世家豪强势力变强,地方势力就得到了强化。不但削弱了皇帝的掌控力,还导致大量税收流失,国库收入一天比一天少。
而且,在面对天灾连连的局面时,朝廷也没有余粮了。朝廷的储备粮,既要发给军队,又要救助流民,根本不够用。
但说实话,不论怎么放粮,都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迁徙豪强,让这群人得不到发展的机会,没有时间去兼并土地,才能保证皇权的强大,同时还能保障税收。
![]()
社会上已经很混乱了,文化衫汉元帝还要横插一脚。他规定,“自丞相以下,必须通一经”。不但如此,他还下令,在大臣上奏的时候,必须引经据典,还要多多引用经史典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大臣们的才能。
甚至在上奏的时候,那些引用不确切、用典不精准的大臣,还会遭到汉元帝的训斥。朝会似乎不是朝会,而是一场大型的科举考试。
汉元帝这种“以经取士”的政策,为朝廷招揽了大批“人才”。他们熟读四书五经,在诗歌文赋上更是才华横溢。但是,这群人根本不通政务。
原本顺利运转的朝廷,此时忽然有些臃肿,且有种无人可用的感觉了。明明满朝文武,但却没有几个可用之才。
![]()
汉元帝的这种做法,完全是只顾满足自己,根本不顾及实际情况。他这样的做法,让儒家彻底成为粉饰皇权的工具。也正是在这一刻开始,西汉的文化根基,已经开始了崩塌。
只能说,汉元帝的这两个命令,就足以埋下覆灭王朝的祸根了。而更要命的是,这还不是全部。
汉元帝一朝,外戚、宦官、大臣三方势力博弈,让帝国沉溺于内斗之中,致使国力空耗。
而这一切的起源,就在萧望之自尽。在萧望之时候,文臣集团彻底分裂,一方选择依附宦官,成为石显的政治工具,从而换取升官发财。
而另一方面,他们选择坚决抗争。但很显然,后面这部分的人很少,在宦官集团的一次次暗害中,这一方的人就更少了。
![]()
最终,在一次次的清洗中,石显如同赵高一样,彻底掌控了朝政。所谓的文武百官,都成了石显的部下。石显想让汉元帝听到什么,汉元帝就只能听到什么,被石显玩弄于股掌之中。也正是因此,汉元帝才会犯那么多错误,直接导致了西汉的灭亡。
不仅是宦官,同样威胁皇权的,还有外戚势力。皇后虽然不受宠,但她毕竟是皇后,身份地位在那里。
借助皇后王政君的身份,王家迅速崛起,占据了不少关键职位。而那位篡汉的王莽,正是王家出身。他凭借着一身伪装,在朝堂上身居高位,慢慢的接过朝堂大权。直到时机到来,他一声令下,就篡位登基,建立了新朝。当然,这都是后话。
![]()
内政已经很混乱了,在对外的态度上,汉元帝更是软弱的不行。
尽管在这个时期,有陈汤远征西域,还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但这也只是个人表现,并不能代表这个时期。
相比于“虽远必诛”的刚强果断,汉元帝更倾向于和平发展,也就是选择和亲。
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虽然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甚至让汉胡之间有了交易。但实质上,还是汉朝的武备废弛,从而导致的骨气衰颓,再也没有了汉武帝时期的风貌。
![]()
虽说有石显的原因在,但是汉元帝犯下的错误,实在是太多了。他治理期间下发的政策看似温和,但实际上全都是弊病,只会让汉朝越来越衰弱,再也没办法恢复到曾经的状态。
汉元帝用了三十多年的事件,将文景之治、武帝功勋,加上昭宣中兴的家底消耗殆尽,为西汉敲响了丧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