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葛兰素史克、赛诺菲、西安杨森等多家跨国药企主动注销旗下80款明星药品在华注册证书,宣告其正式退出中国市场。这一被舆论解读为“进口药集体退潮”的现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在国家集采常态化、本土仿制药强势崛起的背景下,中国医药生态正在经历的价值重估与战略洗牌。
进口药退市,集采与市场竞争是主因
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告,80个药品注册证书被注销,其中超过半数为外资药企产品,涉及抗过敏、糖尿病、肿瘤等多个治疗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注销均为企业主动申请,并非出于药品安全问题。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家集采政策的深刻影响。
成熟药品面临激烈竞争:以费卡华瑞的氯雷他定片(商品名:可米)为例,这款经典的抗过敏药在国内已有超过35家企业生产。当市场有大量仿制药可供选择,且通过一致性评价保证了疗效时,原研药的价格优势便不复存在。
![]()
集采加速市场格局重塑:一些明星产品,如葛兰素史克的“万托林”(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在被纳入集采后,多家本土企业中选。面对激烈的价格竞争,部分原研药企选择主动离场。更典型的案例是勃林格殷格翰,其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被纳入第十一批集采报量目录,但企业却主动注销了相关批文,等同于提前放弃了参与集采的资格。
对于药企而言,当一款药品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且市场已被众多仿制药企分食时,将资源集中于更具竞争力的创新药领域,是一种理性的商业决策。
集采规则优化,引导行业理性发展
部分观点将进口药退市简单归因于集采的“低价导向”,但这可能忽略了集采规则持续的优化和迭代。即将开展的第十一批集采,其规则设计就体现出更为精细化的思路:
质量门槛更高:对企业生产经验和质量管控提出了更严格要求,将质量考察从“投标药品”扩展到“投标药品的生产线”两年内无违规。
![]()
竞价规则更合理:优化了价差控制规则,并引入“低价声明”机制,要求报价最低的企业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旨在引导行业理性竞争,避免“内卷”。
更尊重临床选择:医疗机构首次可以“按具体品牌报量”,这使临床认可度高的品牌(包括原研药)即使价格稍高,也有更大机会获得稳定的报量份额。第十一批集采报量工作中,77%的报量按具体厂牌进行,这充分体现了规则对临床需求的尊重。
仿制药并非“降级”,而是体系基石
关于集采中出现的“几分钱一片”的药品,公众难免对仿制药的质量产生疑虑。但需要明确的是:
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已证明其生物等效性,能够在临床上替代原研药。
全球范围内,仿制药是保障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石。例如,美国市场上90%的处方药是仿制药。
![]()
一些经典老药(如阿司匹林)本身技术成熟、生产成本低,其低价是市场竞争和规模化生产的正常结果,不能简单与“劣质”划等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仿制药的长期质量监管。药监部门对集采中选药品实行“两个全覆盖”检查(生产企业检查和中选品种抽检),正是为了守住质量底线。
全球视角下的药价博弈
药品定价和可及性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作为“全球药价高地”的美国,在特朗普政府近期签署的行政令中,也提出了“最惠国定价”的概念,旨在向其他发达国家的药价看齐,甚至考虑引入价格更实惠的进口药品(可能包括来自中国的仿制药)。
这一动向表明,中国通过集采挤压药品价格“水分”的实践,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涟漪。其背后逻辑是希望全球共同为医药创新分担成本,而非由单一市场(如美国)承担绝大部分利润。
https://www.cqn.com.cn/zj/content/2025-10/16/content_9127159
主编微信
注:添加微信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微信学科讨论群:病毒学群,神经科学群、临床医学、肿瘤学科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主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