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吃西瓜,家里人总会郑重叮嘱一句:“别吞籽!小心在肚子里发芽!”可是总有不小心咽下几颗西瓜籽的时候,这时若是担惊受怕、一脸哭相地去找人求助,必定是大人们先笑得东倒西歪,然后给我们开一点“灵丹妙药”,就告知我们没事了。但是自己可能仍然会担惊受怕几天,担心肚子会鼓起来,成为一颗“西瓜树”。
长大后发现,这样的童年回忆居然许多人都有。那么问题来了:西瓜籽,真的有可能在肚子里发芽吗?如果不能,为什么这样一个故事能够成为如此多人的童年回忆呢?
种子发芽需要几个关键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氧气(种子需要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光照(发芽信号)。但是人的胃里酸性强(腐蚀种子)、黑漆漆(无阳光)、几乎没有氧气。对于种子来说不是“温床”,而是“炼狱”。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发芽。
那么,食道和肠道里面有没有可能发芽呢?虽然这两处地方比起胃来没有酸性环境,但是依然面临氧气、光照缺少的问题。
而且,整个消化道都在有规律的收缩和放松,像“波浪”一样推动食物往前走。这是一种全自动、持续的运动,从食道开始一路到直肠都存在。可以想象在这条传送带上,种子根本就没有发芽的时间就被送到了体外。
![]()
确实有个别医学报道提到过:有人因为误吸入种子到气管或肺部,在湿润的、有空气、一定温度的呼吸道里发现了“植物发芽”。但这种芽无法真正生长,通常很快因缺乏阳光与营养而坏死。
儿童把豆类塞进耳朵或鼻孔,局部潮湿、温度合适,也有空气流通,如果放置时间较久,也可能短暂萌芽。
所以,那些“在人体里发芽”的报道,多半是局部潮湿通气的小腔道,而不是胃肠道。
最后,父母真的认为西瓜种子会在肚子里发芽才这样告诉我们的吗?大概率不是。那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被“别吞籽”教育过呢?
这是一种善意的童话式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容易记住并在意这件事。
因为小孩子的消化道,尤其是食道比较细,吞咽协调能力也还在发育中。一些稍大或光滑的种子确实可能卡在喉咙或气管口附近。若孩子边吃边笑、说话或跑动,就更容易呛入气道。一旦卡在气道,后果会非常危险。
所以,很多父母并不是担心“发芽”,而是想让孩子避免“吞籽”这个动作。但直接讲“会噎着”或“危险”对小孩来说太抽象,根本无法理解,更不会在意。于是家长就编了个“孩子能理解、又带点神秘恐惧”的说法。这就比“注意安全、别呛到”更有画面感、更容易记住。
这些说法的确并不科学,但能有效且迅速被孩子理解,因此广为流传成为大家共同的童年回忆也就合情合理了。
所以,大家作为成年人已无需再担心西瓜籽在肚子里发芽。有趣的是,当我们为人母为人父时,是否依然还会用这样一个故事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