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方高科技封锁,目的就是扼杀中国创新?
他们万万没想到,中国非但没被卡住脖子,反而将70万天价产品“打骨折”到600块,甚至开辟了新赛道让他们反过来追赶!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从平衡车到核磁共振,那些高高在上的技术,是如何被中国“降维打击”的?
釜底抽薪
西方其实一直存在一个不成文的圈子,核心目的就是限制高科技产品流向中国,这个圈子的代表,就是那个源自冷战时期,由美国牵头搞起来的“瓦森纳协定”。
![]()
荷兰、德国这些欧洲强国,都是这个协定的参与方,明面上,他们说这是为了防止军民两用技术被乱用,但实际效果谁都看得懂,就是想在中国发展关键技术的路上,多设几道路障。
尤其是在芯片领域,美国商务部的权力大得很,对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出口卡得死死的,就在2023年,美国又给荷兰的朋友们施加了压力,进一步收紧了出口限制。
![]()
限制的具体内容,直指荷兰的ASML公司,不让他们把先进的DUV光刻机卖给中国大陆,这种封锁,等于直接把华为、中芯国际这样的公司逼到了悬崖边上,除了自主研发,别无选择。
先说平衡车,这玩意儿的鼻祖叫赛格威,一个叫迪恩·卡门的美国人发明的,2001年12月,这东西一亮相就惊艳了世界,当然,价格也同样“惊艳”。
![]()
一台初代产品,定价大概要5000美元,在当时绝对是妥妥的高端消费品,它的性能参数是时速10英里,续航10英里,用的还是镍氢电池。
赛格威很聪明,他们用密不透风的关键技术专利,牢牢锁住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和高昂的价格,到2006年,他们还升级了产品线,换上了锂电池,性能提升到了时速12.5英里,续航25英里。
![]()
可即便如此,这种高高在上的“精英玩具”路线,并没有带来市场的爆发,在后来被收购之前,赛格威在全球十几年里,总共也就卖了大概14万台,市场拓展相当有限。
故事的转折点,来自一家北京的创业公司,叫九号公司,这家初出茅庐的公司,在2014年还被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以专利侵权的理由盯上过,日子并不好过。
![]()
然而到了2015年4月,九号公司突然拿到了小米和红杉资本一笔8000万美元的投资,接下来的一幕,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九号公司拿着这笔钱,反手就把那个一直告自己的竞争对手——赛格威,给整个收购了。
这一招“釜底抽薪”简直是神来之笔,最大的专利壁垒,一夜之间变成了自家的护城河,曾经的威胁,现在成了自己的资产。
![]()
![]()
接手之后,九号公司立刻展现了什么叫“中国式改造”,他们迅速整合优化供应链,利用本土强大的大规模生产能力,把成本压到了极致。
国产化的九号平衡车,用上了航空镁合金这类新材料,还集成了一大堆安全技术,最关键的是价格,成人版直接干到了2000元人民币以内,儿童版甚至不到700块。
![]()
金灿荣教授曾经用一个夸张的数字对比来形容这种变化:从70万到1000块,虽然数字不精确,但那种从云端跌落凡间的颠覆感,却无比真实,于是平衡车,就这样从一个少数人的奢侈品,变成了寻常百姓家都能拥有的“日用品”。
卡脖子
如果说平衡车的故事是一场精彩的资本运作,那么核磁共振设备的突围,则是一场长达十年的硬核科技攻坚战。
![]()
过去,全球高端核磁共振设备市场,一直被通用电气(GE)、西门子、飞利浦这几家西方巨头牢牢把控,中国的医院严重依赖进口,不仅设备采购费用高得吓人,后续的维护成本更是个无底洞。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高昂的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患者身上,让做一次检查变得异常昂贵,这背后的技术命脉,被一种叫“液氦”的稀有资源扼住了喉咙。
![]()
传统的高场强MRI,其核心部件超导磁体,必须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工作,而唯一能实现这种超低温冷却的,就是液氦。
问题是,全球的液氦供应非常紧张,而且被少数几家公司控制,这种资源不仅稀有、昂贵,还时不时闹“断供”,被人卡住脖子的滋味,谁都不好受,既然你用液氦,那我就干脆不用。
![]()
从2015年左右开始,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的王秋良团队,联合国内企业,下定决心要走一条全新的路——研发无液氦超导磁体技术。
他们要攻克的是传导冷却、匀场线圈这些基础物理和工程上的核心难题,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用更容易获取的冷却介质,比如通过分离空气就能得到的液氮,或者直接用传导制冷技术,来彻底替代对液氦的依赖。
![]()
这等于是在别人已经铺好的高速公路上,重新挖了一条自己的地铁线,这条路,一走就是近十年,没有资本市场的喧嚣,只有实验室里日复一日的枯燥计算和反复试验。
绝地反击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202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7T无液氦高场强磁共振关键技术,终于通过了官方鉴定。
![]()
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突破,它标志着中国在这个前沿医疗设备领域,从一个追赶者,一跃成为了领跑者。
技术一旦成熟,产业化的脚步就飞快跟上,联影医疗、万东医疗这些中国企业,迅速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无液氦MRI设备的量产。
![]()
2022年,第一台国产的1.5T无液氦MRI设备,就已经在宁波的一家医院投入了商业使用,而根据预计,就在今年,中国企业将推出更高场强的无液氦设备,其成本将显著低于传统的液氦设备。
面对中国的技术蛙跳,西方的巨头们也坐不住了,飞利浦等公司也开始匆忙跟进,布局研发无液氦技术,但这一次,他们在成本和速度上,已经失去了先发优势。
![]()
过去是他们定义赛道,我们追赶,现在是我们开辟了新赛道,轮到他们来追了,这项技术的突破,它意味着,未来中国乃至更多发展中国家,都有望用上更先进、更便宜的医疗设备,让高端医疗技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结语
回过头来看,西方的技术封锁,真的阻断了中国的发展吗?并没有,它反而像一块磨刀石,磨砺出了中国产业的韧性和智慧,激发了内在的巨大活力,催生出了这些灵活而多样的应对策略。
#烽火瞭望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