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向雪山的小溪
雪松
一、青溪河边的女
![]()
(5)考大学专家
日子过得很快,1945年的秋天,母亲从东北中山中学毕业了。母亲捧着东北中山中学的高中毕业证书,怀着依依惜别的情绪,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静宁寺,离开了东北中山中学的老师和同学。她的人生,又要翻开新的一页。
回到家,母亲第一件事就是和我外公、外婆商量考大学的事。这问题紧跟着就来了:该选择考哪所大学?又该学什么专业?
第一个原则先定了调:必须要考是公费的大学和专业。我外公的工资刚够养家,根本撑不起两个孩子的学费,而当时的师范学院、工学院都免学费。母亲想:大姐就是考的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是公费,心里立刻有了主意:“我也考南京中央大学!姐妹俩在一块儿,还能互相照应。”
学院定了,专业又成了全家争论的焦点。外婆盼着她学文科:“女孩子家读中文系多好,唐诗宋词多雅致。”我外公却更看重现实:“考工科!中国工业这么落后,正缺人才。就报中大化工系,毕业去自贡化工厂当技术员,一辈子不愁吃饭。”母亲没当场表态,心里悄悄盘算了个好办法:“文科、工科都报考,多考几个大学,最后挑个最合心意的学院、专业学习。”
![]()
接下来一个多月,母亲埋头复习,然后就开始参加多所大学的考试了。母亲先后收到了——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东北大学中文系、华西大学药学系的入学通知书。最终拍板的是我外公,他一锤定音:“去南京中央大学读化工系!”另外两所大学的机会,只好放弃了。
可命运偏偏爱开玩笑。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造就,后来母亲一直都从事的是文字工作。1955年,当她正式调到西藏军区文学创作组工作时,她忍不住叹气:“早知道今日要搞文学创作,何不当初上东北大学中文系呢!”
历史从不会按人的预想铺展,人们能做的,只有顺着时代发展往前走。
大学和专业定了,全家欢喜。可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从成都到南京,路费要70万元(相当于现在70元)。外公的月收入要养家,只能提供大姐去南京读书的路费,母亲的路费则根本没着落。70万,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去哪儿凑这笔钱呢?
就在母亲急得团团转时,好朋友吴文芳给她出了个“鬼主意”。吴文芳对母亲说:“你不是会考大学吗?不如去帮人代考大学!报酬是80万,除了路费,还够路上吃饭。”母亲一听,高兴地跳了起来:“这主意好!行!”
很快,在吴文芳的牵线搭桥下,威远县的一位李公子找上门来,请母亲帮他考四川大学经济系,只要考上就给80万,母亲一口答应了。
母亲只用十天复习了高中文科知识,就走进了考场。考试结果出来,母亲不仅帮李公子考上了川大经济系,还考了第三名!李公子喜出望外,当场把80万给了母亲。
就这样,母亲前前后后考上了四所大学,同学们都笑称她是“考大学专家”——放在现在,那就是妥妥的学霸!
![]()
几天后,母亲抱着装着学习用具和换洗衣物的大包袱,先坐汽车再转轮船,一路颠簸到了南京。当那座圆圆的、庄严又美丽的中大礼堂出现在她眼前时,她再也忍不住,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那感觉,就像历经千难万险的求经人,终于看到了满是经书的西天殿堂。
进入大学后,母亲的生活简单却充实:白天认真上课,晚上和周末就去做家教挣零花钱。同在南京大学的姐姐还特意嘱咐她三件事:第一,务必把化工专业学好,将来去自贡当化学工程师,能养活自己和父母;第二,别参加党派和政治活动,免得分心影响学习;第三,暂时别谈恋爱,一心扑在学业上。
母亲把姐姐的话记在心里,学习目标却悄悄多了一个——除了当化学工程师,她还想成为居里夫人那样的化学家。她总想着:“居里夫人能发现镭,为科学做贡献,我为什么不能也发现个啥新元素,成为化学家呢?”怀着这个梦想,她在大学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化工书。于是,她又得了个“书呆子”的外号。
(未完待续)
![]()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雪松:本名唐雪松,生于1957年4月。1975年高中毕业后到西昌盐源县卫城公社下乡。1977年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市金牛区政府工作至退休!
![]()
作者:雪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