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连骂人也“互联网+”了。微信群、微博评论区、短视频平台......人们享受便捷社交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语言暴力风险。当恶毒的言语如箭般射来,许多人本能地选择“以牙还牙”——骂回去,或是用更激烈的方式反击。
殊不知,这样的“反击”可能让你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那么,当遭遇网络辱骂时,该如何正确保护自己?
01 为什么骂人不是小事?
在虚拟空间里,一句恶言的成本似乎很低。但法律视野中,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什么?法律将其定义为对公民品德、才干、声望、信用等的社会综合评价。当有人在网络上对你进行辱骂,不仅伤害个人情感,更是对法律保护的人格尊严的公然践踏。
更关键的是,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使得侵权影响呈几何级放大。一次看似简单的辱骂,可能被成千上万人看到,造成的伤害有时候远超过线下“对骂”。
02 不当反击的法律陷阱
面对网络辱骂,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愤怒,继而可能采取三种错误应对方式。
以骂制骂:当你在评论区“回敬”对方时,法律上你已经同样违法。一般的骂人属于民事侵权行为,而公然侮辱他人可予以治安处罚。
以暴制骂:更危险的是从言语冲突升级为肢体冲突。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者将面临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放任不理:很多人觉得“忍忍就过去了”,但网络痕迹不会自动消失。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侵权内容会持续传播,造成更深远的伤害。
2023年某地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当事人因被长期网络辱骂后殴打对方,结果从受害者变成故意伤害罪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这样的案例警示我们:维权必须采取合法途径。
03 四步合法反击法
第一步:证据保全——锁定侵权铁证
立即对辱骂内容进行截图或录屏保存,特别注意要完整记录发布账号、时间、浏览量等信息。网络信息易删改,证据保全是维权基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达到500次以上即构成情节严重。
第二步:平台投诉——快速止损
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你有权要求网络平台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所有正规平台都有投诉渠道,通常24小时内会处理侵权内容。
第三步:警方介入——治安处罚
携带完整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公然侮辱他人者将面临“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罚更严厉。
第四步:法庭诉讼——依法维权
若造成严重精神损害或经济损失,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若对方匿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规定,法院可责令网络平台提供侵权者的真实身份信息。
对于符合“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5000次以上”等严重情节的,可提起刑事自诉,追究其侮辱罪刑事责任,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
04 网络素养与法律意识的平衡
在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进程中,每个网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守护者。遭遇网络辱骂时的反应,不仅体现个人素养,更检验着整个社会的法治成色。
技术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但自由止于他人权利边界。当你在键盘上敲出愤怒的回应前,不妨思考:是选择一时的情绪宣泄,还是做维护网络文明的法治先锋?
鼠标可以成为武器,但法律才是最有力量的盾牌。当网络暴力来袭,冷静保存证据,依法维权,不仅捍卫自身权利,也为净化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