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阿姨今年56岁,最近“肚子不太听话”,不是便秘就是拉肚子,总觉得腹胀不适。
一天早上,她和邻居们聊天时说起:“前几年早上吃完早点,中午前都能顺利排出来,现在有时候两天没动静。”
旁边的李大妈也附和,担忧地说自己便秘越来越常见。
大家听着听着都皱起了眉。于是,大家纷纷议论:“到底多长时间排一次便,才算肠道健康?像张阿姨现在这种情形,正常吗?
肠道健康到底有什么标准?”其实,大多数人对肠道健康真正的标志、排便频率与排便时间并没有科学认知,甚至有不少误区。
![]()
你有没有想过,吃下去的东西,若能在这个时间内排出来,或许说明你的肠道正在给你好信号?到底是多久呢?背后的科学又是什么?这其中还藏着哪些容易忽略的健康信号?你可能马上就会被答案惊讶到。
首先我们得明白,胃肠道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排出废物。食物进入胃肠后,历经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等多个环节,在人体的管道中完成“消化-吸收-排泄”。
那么,“健康肠道,吃进去的东西多久排出来”,权威医学指南怎么说?
中国营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均指出:进食到排便的“肠道通过时间”,健康成年人平均为24-48小时。也就是说,吃进去的食物,大约1-2天内能排出来,这是肠道功能良好的重要标志。
![]()
如果你每天规律排便,通常在24小时上下,这大概率说明你的消化吸收、肠道动力,都没有明显问题。
相反,如果进食之后,三四天甚至更久才能排出,或一天多次腹泻,都提示消化功能、肠道健康可能已经亮起“警报灯”,尤其中老年人,需要格外关注自己的“排便时钟”。
不仅仅是排便频率,排便的“规律性”也很关键。哈佛大学医学部相关消化道研究指出,三餐作息规律、饮食膳食纤维充足、每日定时排便的人,发生“慢性便秘”风险较同龄人降低30%以上。
为什么吃下去的东西最好1-2天内能排出来?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身体究竟会悄悄发生哪些变化呢?
食物进入大肠,主要剩下水分和废弃物,需要通过结肠蠕动、吸收水分、形成粪便。如果肠道蠕动慢、停留时间过长,粪便水分被过度吸收,容易形成顽固性便秘。久而久之,体内有害物质(如氨、吲哚、甲酚)积累,可能导致肠黏膜慢性刺激,提升肠癌等风险。
![]()
上海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的观察显示,肠道通过时间>72小时者,慢性便秘患病率高出42%,而肠道通过时间<24小时人群,肠黏膜充血、炎症概率下降近一半。
反之,如果肠道过快,食物还没被充分吸收,就被“提前送走”,会出现腹泻、营养吸收不良、体重下降等问题,也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特别是老年人要高度警惕。
要知道,肠道就像一条高效的“运输管道”,每次排便,就是身体自我净化的一次机会。如果“管道堵了”,也就是排便周期变长,毒素容易滞留体内,久而久之甚至影响全身健康:研究发现,便秘者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发病风险分别提升15-25%。
![]()
想让自己的肠道“准时”又健康,关键要把握以下这几招:
增加膳食纤维。每日推荐成人摄入纤维25-30克左右,可以多吃绿叶蔬菜、全谷杂粮、豆类和低糖水果。纤维是“肠道清扫工”,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快速推进。
保证充足饮水。成年人每日饮水应保持在1500-1800毫升,水分让肠道内容物柔软、不易干结、易于排便。
![]()
保持运动习惯。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随访研究证明,每日快走30分钟,便秘的风险可下降近20%。运动能增强肠道平滑肌活力,促进蠕动。
规律作息和排便时间。建议早上起床后尝试定时如厕,养成生物钟。充分的睡眠也能保证自主神经平衡,帮助“肠道准点上班”。
![]()
减少高油高糖、加工食品摄入。过多动物脂肪、精制糖等,都容易让肠道蠕动变慢甚至失调。应选择“原生态、粗粮为主”的膳食模式。
警惕药物、疾病因素。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甲状腺功能障碍、糖尿病等疾病,可能让排便“慢下来”,如有异常建议尽快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