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去年体检时,医生告诉他肠子里长了个息肉。他当时心里一咯噔,但很快又安慰自己:“息肉不是很常见吗?身边不少朋友体检也都查出过,没啥大不了的。”于是,他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工作太忙了,手头的项目一个接着一个,根本抽不出时间去医院复查,更别提做手术切掉息肉了。
他想着,这息肉又不疼不痒,不影响吃喝拉撒,等忙完这阵子再说吧。结果,今年体检时,医生面色凝重地告诉他,那个息肉癌变了。老李一下子懵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当初的忽视,竟会酿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
一、息肉是怎么产生的?
息肉,简单来说,就是人体黏膜表面长出的多余肉状物。它可以在身体的多个部位出现,比如鼻腔、胃肠道、子宫等。以最常见的胃肠道息肉为例,它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不良的饮食习惯是罪魁祸首之一。长期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会使肠道蠕动减慢,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刺激肠黏膜,从而诱发息肉的形成。其次,长期的慢性炎症也会导致息肉的出现。比如,一些人患有慢性胃炎、肠炎,炎症反复刺激黏膜,使得黏膜细胞过度增生,逐渐形成息肉。
此外,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如果家族中有息肉病史,那么个体患息肉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就像老李,他平时工作应酬多,经常大鱼大肉,蔬菜水果摄入少得可怜,再加上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身体免疫力下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为息肉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
二、危险的息肉具有4个特点
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但有些息肉确实需要我们格外警惕。危险的息肉通常有以下4个特点:
第一,大小。一般来说,息肉越大,癌变的风险越高。当息肉直径超过2厘米时,癌变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较大的息肉内部结构复杂,细胞更容易发生异常增生。
第二,形态。形状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的息肉比较危险。正常的息肉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如果息肉的形状像菜花一样,或者有分叶状,那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第三,数量。多发性息肉的癌变风险高于单发性息肉。如果肠道内长了多个息肉,它们相互之间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促进癌变的发生。
第四,生长速度。生长迅速的息肉要小心。正常的息肉生长比较缓慢,但如果在短时间内息肉体积明显增大,那就可能是癌变的前兆。老李的息肉,一开始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但由于他没有及时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息肉不断生长,最终发生了癌变。
![]()
三、息肉癌变一般是多长时间?如何预防息肉的形成和癌变?
息肉癌变的时间因人而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从息肉形成到癌变,可能需要5 - 15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听起来好像很漫长,但实际上,癌变的发生是悄无声息的。在这段时间里,息肉内部的细胞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良性增生逐渐转变为恶性肿瘤。
而且,一旦癌变开始,肿瘤的生长速度会加快,很快就会侵犯周围的组织和器官,甚至发生转移。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息肉癌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就掉以轻心。及时发现和处理息肉,是预防癌变的关键。如果能在息肉形成的早期就将其切除,就能大大降低癌变的风险。
既然息肉的形成和癌变对我们健康构成了威胁,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呢?首先,在饮食方面,要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减少对肠黏膜的刺激。
同时,要少吃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增加肠道的负担,不利于肠道健康。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熬夜会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的风险。此外,适当运动也非常重要。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
最后,定期体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有息肉家族史或者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是非常必要的。胃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胃肠道内壁的情况,及时发现息肉的存在,并且可以在检查过程中直接将息肉切除,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效预防癌变的发生。
息肉虽然在很多人眼中看似平常,但它却可能潜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老李的教训告诉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就将健康置于危险之中。我们要重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息肉的形成和癌变,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