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退休后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退休之后的大反思,使我基本上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语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句话背后,是一位老教师对语文教育最深刻的领悟。
于老师坦言,如果能够重来一次,他一定不会再把学生困在课本里,更不会把考试分数当作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
仔细想想,孩子们学不好语文,往往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离这三样东西太远了。
1
第一,语文离生活太远了
于老师反思说,自己以前太注重教学进度和教案,反而忽略了讲台下一个个鲜活的孩子。
看看现在的语文课:孩子们整天埋头做卷子,嘴里背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却从来没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
有位语文老师分享过这样一个经历:她问学生《草原》里“翠色欲流”这个词好在哪里,孩子们都能背出标准答案,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草原上那片绿色在眼前流动的感觉。
当语文失去了生活的土壤,再美的文字都变成了死记硬背。
第二,语文离兴趣太远了
于老师回忆起以前教过的学生,有些孩子上课时眼神是“漠然的,孤独的,有的甚至带着哀伤”。这句话让人心疼。
现在的语文课,满堂灌的教学、标准答案的束缚,正在一点点磨灭孩子们对语文天生的好奇心。
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说过:“我喜欢《花之歌》里优美的句子,但讨厌分析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当学习变成了任务,当阅读变成了答题,语文就失去了它最美的样子。
![]()
第三,语文离实际运用太远了
于老师说得特别实在:“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
可是现实中,孩子们学了《故宫博物院》,却不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去过的景点;读了《伯牙鼓琴》懂得了“知音”的珍贵,在生活中却不知道如何珍惜朋友。
知识被困在了课本里,没能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2
在寻找解决办法时,《跟着课本去旅行》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发。它不鼓吹快速提分,而是做了一件更根本的事——让语文回到了它本该在的地方。
这本书最妙的地方,是让课本上的文字活了起来。
![]()
通过书中真实的图片和视频,孩子们终于能亲眼看到《草原》里“一碧千里”到底是什么样子,能真正理解“翠色欲流”的意境。
这种亲眼所见的震撼,比老师讲一百遍都有用。
而且,它让学习变成了好玩的事。
书里用“边走边问”的方式,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探索。
比如讲到《草原》时,不仅解读课文,还会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河流总是弯弯曲曲的?这些问题正好满足了孩子们爱问“为什么”的天性。
![]()
最重要的是,它让语文知识真的能用起来。
在“故宫博物院”这个主题里,孩子们可以跟着课文的指引,深入了解古建筑的故事。
通过书中的写作引导,他们学会了怎么介绍一个地方,那些背了半天的好词好句终于派上了用场。
![]()
一位用过的家长说:“最让我惊喜的是,孩子现在会主动把课本和生活联系起来。学了《故宫博物院》,他去公园时会留意亭子的构造;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开始对历史故事感兴趣。语文在他心里,不再是一门枯燥的功课。”
于永正老师说过:“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语文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更好地表达自己。
《跟着课本去旅行》之所以有用,正是因为它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它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而是连接孩子和世界的桥梁。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学语文发愁,不妨试试这本《跟着课本去旅行》,让语文回归它本该有的生动和有趣。
毕竟,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求知的路上,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的向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