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义乌义博会上有个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
挤进去一看,不是卖珠宝首饰,也不是搞高科技,居然全是不起眼的吸管。
守展位的是个头发花白的老爷子,正对着镜头侃侃而谈:“我这吸管,一根只赚8厘钱,但去年卖了2.4亿。”
听到这话,周围的老板们眼睛都直了,8厘钱?扔地上都没人捡,这是咋赚的2.4亿?”
![]()
接手烂摊子
这老爷子就是楼仲平,人称“吸管大王”。
1993年底,楼仲平还是个走南闯北的货郎,跟着义乌商帮“鸡毛换糖”讨生活。
有天朋友找他,说自己有个吸管厂快倒闭了,问他要不要接手。
楼仲平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烂摊子”,为啥说烂摊子呢?
![]()
因为当时的吸管生意特别惨,一根吸管成本7厘,卖10厘,1根才赚3厘钱。
工人嫌利润低,天天闹着涨工资,而同行又卷价格,你卖10厘我就卖9厘,最后大家都赚不到钱。
当时身边的老板都劝他:“这破生意能饿死,不如跟我去卖袜子,一双能赚一块钱。”
可楼仲平偏不,他一头扎进吸管厂研究门道,结果还真就被他研究出了点东西。
![]()
他发现虽然做吸管生意的人多,但是没大家做的都不正经,产品没商标,质量没标准,客户要啥样的都得现凑。
于是在1995年,他注册了“双童”商标,还咬牙花1万块在《金华黄页》打广告。
这在当时的吸管行业,简直是“天方夜谭”。
![]()
同行见了就笑:“一根破吸管还搞商标?怕别人不知道是你家产的垃圾?”
可没人想到,这“傻帽操作”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广告登出去没几天,就有客户找上门:“终于找到有商标的吸管了,我们要10万根!”
就这么着,楼仲平的吸管厂,慢慢有了名气。
![]()
而真正让楼仲平站稳脚跟的,是个不起眼的“条形码”。
2000年前后,互联网兴起,有外贸公司找他做出口订单。
可对方一开口就问:“你家吸管有条形码吗?没有的话没法电子结算。”
楼仲平直接蒙了,他连条形码长啥样都不知道。
![]()
打听了才知道,申请条形码得先有企业标准。
可当时的吸管行业,根本没有国家标准,甚至连行业标准都没有。
楼仲平犯了难,最后没办法,居然找到《义乌水泥厂产品标准》,照着上面的格式,一笔一划写出了“双童”的企业标准。
而就靠这份“抄来的标准”,他不仅拿到了条形码,还第一次意识到:小生意也要讲规矩。
![]()
从那以后,他逼着工人按标准生产,吸管壁厚必须0.3毫米,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
每一批货都要抽样检测,不合格的直接报废。
就凭着这股较真劲儿,“双童”的吸管慢慢打进了美国、日本市场。
别人还在拼价格时,他的吸管因为质量好,能多卖2厘钱。
![]()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靠质量多赚2厘钱,顶多混个温饱,他咋做到年入2.4亿的?
别急,后面这步操作,才真正让他“飞上天”。
![]()
火烧300万
2005年,楼仲平接到一笔日本大订单,足足20个货柜的吸管。
可货送到日本后,对方直接退了回来,说“你的货不干净,不符合我们的标准”。
这批货值300万,相当于当时工厂半年的利润。
![]()
但是为了重新赢得海外客户的信任,楼仲平二话不说,一把火烧了这300万的吸管!
当时很多工人都觉得楼仲平是打肿脸充胖子,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就是这股狠劲,才真正盘活了“双童”。
因为这话传到日本客户耳朵里,对方当场就说:“以后我们的吸管,只从‘双童’进货。”
![]()
经历了日本客户的刁钻,楼仲平也彻底明白,靠低价走量的“薄利多销”,只能糊口。
而要赚大钱,就得豁出去,做别人做不了的生意。
于是他开始盯着客户的“特殊需求”。
巴西客户要足球造型的吸管,他就开模定制。
![]()
母婴店要带刻度的吸管,他就加印标尺,咖啡店要可降解的吸管,他就研发新材料。
2013年,巴西世界杯前,有客户订了十多个货柜的足球吸管,用来做促销礼品。
这批吸管的利润,比普通吸管高了10倍。
可是楼仲平也并非只盯着这些“高端”客户,“小客户”他也不放过。
![]()
以前的吸管行业,都盯着大超市、饮料厂这些“大客户”,觉得小单太麻烦。
楼仲平却反着来,主动找玩具店、精品店、网红奶茶店合作。
他组建了专门的定制团队,哪怕客户只要1000根吸管,只要给钱,他就做。
有人嘲笑他“捡芝麻丢西瓜”,可楼仲平心里有本账。
![]()
一个大客户能订100万根,但压价压得狠。
100个小客户各订1万根,利润加起来比大客户还多。
慢慢的,“双童”的客户遍布全球,有卖奶茶的个体户,有做玩具的小工厂,还有搞活动的主办方。
这些小单加起来,一年能卖6.5亿根吸管,年销售额直接冲到2.4亿。
看到这儿你肯定好奇:生意这么火,他就没遇到过坎儿?还真有。
![]()
限塑令逼出来的奇迹
2008年“限塑令”出台,塑料吸管成了“过街老鼠”,大批同行直接倒闭。
可楼仲平非但没垮,反而靠这波危机,把生意做得更大了。
“限塑令”出来那天,同行们炸开了锅,有的骂政策“断人生路”,有的赶紧转行卖塑料袋。
![]()
楼仲平却没慌,他早就料到“塑料迟早要被淘汰”,提前好几年就找高校合作,研发可降解吸管。
他的研发团队试了几十种材料,先是秸秆做的,太脆一折就断。
再是纸质的,泡水里几分钟就烂了。
最后试出了“生物基材料”,用玉米淀粉、木薯粉做原料,不仅能降解,还能吃。
![]()
除了可吃的吸管,他还搞出了不锈钢吸管、玻璃吸管、智能吸管。
2025年,“双童”的可降解吸管,在欧盟、日本的市场占有率都排第一。
有同行眼红,也想做可降解吸管,可找遍了供应商才发现,关键技术早就被楼仲平申请了专利。
这时候他们才明白,楼仲平早就不是“做吸管的”,是“玩技术的”。
![]()
结语
说了楼仲平的故事,你该明白为啥他能靠8厘钱的生意年入2.4亿了吧?
不是他运气好,也不是吸管有多神奇,而是他看透了“小生意的真相”。
那些总喊“生意不好做”的人,看看楼仲平就知道,他们缺的不是机会,是“沉下心的本事”。
![]()
觉得吸管利润低?可你没像他那样,为0.1毫米的误差烧掉240万。
觉得小单麻烦?可你没算过100个小单的利润总和。
所以,没有小生意,只有小眼光。
信息来源:
![]()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