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高温会致癌!”“中餐放味精会头晕心悸!”
相信这些说法让曾经家家灶台上的“提鲜神器”,几乎一夜之间变成“健康杀手”,味精的销量也大幅下滑,一些超市货架上的味精也被鸡精、蚝油取代,甚至连老厨师炒菜都不敢放一勺。
![]()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所谓“味精有害”的传言,源头竟是一封华裔医生的读者来信,所谓高温产生致癌物,日常炒菜根本达不到条件,甚至你现在用的“无味精”鸡精,核心增鲜成分还是它。
从征服美军战场的“世界鲜味”,到被全网抵制的“背锅侠”,味精的百年沉浮里,藏着太多被偏见掩盖的真相。
味精如何征服世界?
味精的诞生,源于一场“舌尖上的偶然”,1908 年深秋,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菊苗在喝妻子煮的海带汤时,突然察觉这汤的鲜味比往常浓好几倍。
![]()
他带着疑问反复研究,从10公斤干海带中提取出一种白色晶体“谷氨酸钠”,正是这种物质让食物产生了“鲜”的味觉。
1909 年,日本味之素公司将其量产,命名为“味精”,烹饪界的一场革命就此开启。
之后味精被传入中国,实业家吴蕴初创办的上海天厨味精厂,推出“佛手牌”味精,靠“一勺提鲜,菜香翻倍”的效果,迅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当时家庭烹饪的标配。
![]()
二战期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缴获日军军粮,发现同样是罐头,日军的口粮总比自己的好吃。
调查后才发现,日军在压缩饼干、肉罐头里加了味精,美军立马效仿,将味精纳入野战口粮配方,连飞行员的应急食品里都有它。
![]()
那时没人会想到,30年后,一场毫无根据的谣言,会把它推入深渊。
味精怎么成了“中餐杀手”?
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封特殊的读者来信,华裔医生郭霍曼在信中说,自己每次在美国中餐馆吃完饭,都会出现颈部麻木、心悸、头痛的症状,他怀疑是菜肴里的味精导致的。
![]()
这只是一封“个人经历分享”,没有实验数据、没有对照组、更没有科学验证,甚至郭霍曼自己都没排除“吃太多油腻食物”“饮酒”等其他因素,可就是这封轻飘飘的信,在当时的西方社会炸了锅。
那个时候西方对东方文化充满陌生与偏见,中餐馆作为“东方符号”本就常被标签化,这封信恰好给了“中餐不健康”的猜测一个具体靶子。
![]()
很快,“中餐综合症”这个带着歧视色彩的词开始流传,味精被直接钉上“罪魁祸首的标签。
更荒唐的是,谣言传播速度远超科学辟谣,197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委托多家权威机构开展多轮严格实验,结论一致:正常食用味精对人体无害。
![]()
可这些权威结论,在已经蔓延的恐慌面前毫无作用,中餐馆被迫贴出“本店无味精”标语,超市味精销量暴跌,甚至有家长不让孩子吃含味精的零食,这场冤假错案,从此成了味精甩不掉的“黑历史”。
“致癌谣言”,又坑惨了中国企业
如果说西方的“中餐综合症”是偏见作祟,那近十年国内流传的“味精高温致癌”,就是精准踩中了国人的健康焦虑。
![]()
“什么味精超过120℃就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是强致癌物!”这句话一出来,本就对添加剂敏感的中国家庭,彻底慌了。
老人不让放味精,主妇改用鸡精,连餐馆都把“无味精烹饪”当卖点。
可科学真相是什么?原来味精产生焦谷氨酸钠的关键阈值是200℃以上,且需要长时间高温加热。
![]()
日常炒菜温度大多在100-110℃,就算爆炒,温度短暂超过120℃,半小时内转化量也仅0.3%,远不足以构成危害。
而且早在1986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就做过实验,给小鼠喂食远超人类日常摄入量的焦谷氨酸钠,持续观察多年,未发现任何致癌迹象。
后来JECFA再次声明: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无毒性,无需设定安全摄入量上限。
![]()
更讽刺的是,大家抛弃味精后转用的鸡精、蚝油、浓汤宝,核心增鲜成分还是谷氨酸钠。
只不过鸡精加了少量鸡肉粉、蚝油加了牡蛎提取物,换了个“天然”的名字,价格就翻了好几倍。
这场谣言对中国味精行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曾经的国民品牌莲花味精,2015年规格味精销量下降1.68万吨,累计亏损超13.58亿元,一度走到退市边缘。
![]()
无数中小味精厂倒闭,整个行业差点消失,可直到今天,还有人不知道,自己避的“毒”,根本不存在。
很多人觉得味精是“人工合成添加剂”,其实错了,谷氨酸钠本身就广泛存在于天然食材中,像蘑菇、番茄、海带、奶酪里都有,连母乳中都含有谷氨酸。
我们现在吃的味精,大多是用玉米、大米等粮食发酵提取的,和酱油、奶酪的生产原理类似。
![]()
简单说,味精就是“从粮食里提炼出的天然鲜味物质”,和你炖鸡汤时熬出的鲜味,本质上是一回事。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但很多人觉得少盐没味,这时候味精就派上用场了。
它的增鲜效果能放大食物本身的味道,在减少20%-30%食盐用量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菜肴的鲜美。
![]()
在家庭烹饪中用味精替代部分食盐,可使全家每日钠摄入量降低约8%,这对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很有帮助,对口味重的人来说,少盐 + 味精简直是美味与健康兼得的秘诀。
当然味精也不是“万能无害”,有些餐馆为了掩盖食材不新鲜,会过量放味精,导致菜肴出现一股“冲鼻的鲜”,吃了反而口干。
![]()
从1908年诞生到今天,味精被误解了这么多年,它曾征服战场与餐桌,却因一封来信、一场谣言,从“提鲜神器”变成“背锅侠”。
如今越来越多声音为它正名,其实我们对味精的恐惧,本质上是对“未知添加剂”的焦虑,但真相是比起怕味精,更该关注的是过量盐、过期食材、以及不健康烹饪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