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九日,媒体披露,十月二十八日,湖北宜昌三峡大学一名外籍留学生深夜徒手攀爬进入女生宿舍二楼,试图实施猥亵。
事发后,涉事留学生被控制,学校在女生宿舍外围加装铁丝网。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此前,针对重庆理工大学将男留学生安排进女生宿舍楼一事,我写了一篇评论,竟因此遭到大量自称为重庆理工大学学生的网民围攻。
他们称我小题大做,男女混宿早已存在,是我不懂高校管理。
对于这些跳出来为学校大声辩护的人,我称他们为“卫校士”,其行为特质是不讨论问题,而是在维护一种他们想象中的体面。
不知那些曾为重庆理工大学“混住女生宿舍”事件激烈辩护的“卫校士”,在目睹三峡大学留学生夜闯女寝的恶性事件后,是否会心头一震,想起曾被他们口诛笔伐的我,以及当初愤怒而无助的女生。
![]()
来梳理下当初“卫校士”们围攻的我的几个所谓理由。
“卫校士”们说,大学里男女生不分宿舍早有先例。
但“卫校士”们不提的是,更多的高校依然坚持男女分宿,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体现的是对性别隐私与安全的基本尊重。
更关键的是,重庆理工大学的工作人员已明确回应,该校花溪校区并不存在男女混住情况。
这说明,连学校自身都承认,男女混宿并非理所当然的常态。
那么,为何在两江校区,却可以将男留学生安排进挂有“女生宿舍,男生勿入”牌子的六号楼?
门口的牌子还在,规则就被打破了。
矛盾本身就说明,校方的行为是特例,是例外处理,而不是常规操作。
而“卫校士”们却把一个特例当作普遍真理来辩护,典型的立场先行。
“卫校士”们还跳过了另一个事实,对于大量男性留学生进入女生宿舍混住,感到不安的是该校的女生。
女生们为何反对?
因为她们清楚,哪怕有电梯管控、专人值班,号称“零接触”,住在同一栋楼里,心理上的不安无法消除。
半夜下楼倒垃圾,走楼梯去自习,独自等电梯,这些日常行为在性别混居的背景下,都会变成一种潜在的风险评估。
她们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在捍卫一种最基本的生活安全感。
而校方之前的回应,轻描淡写地将此定义为“生活不便”,仿佛女生们的焦虑只是一种可以被管理的外部干扰。
话语背后的傲慢,正是“卫校士”们选择性失明的地方。
他们看不到,当一个群体的安全感被忽视时,任何技术性的防护措施都只是补丁,无法修复信任的裂痕。
三峡大学的事件,恰好为这种忽视敲响了警钟。
那名留学生能徒手爬楼进入女生宿舍,说明物理防护存在漏洞。
而在此之前,是否有人想过,这种可能性?
是否有人评估过,当一个年轻男性试图闯入女生的私人生活空间时,后果会是什么?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因为校方和“卫校士”们习惯于用“大概率不会发生”来安慰自己。
可安全不是概率游戏,一旦出事,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如果那名留学生真的得逞,如果他造成了人身伤害,那时再加装铁丝网、再开新闻发布会,还有什么意义么?
预防的意义,就在于把可能性扼杀在萌芽之前。
我为什么会在前文中质疑重庆理工大学的做法?
因为校方此举恰恰是把风险前置了,为了留学生能按时入住,把本国女生的安全感放在了天平的另一端。
如此权衡,本身就暴露了价值排序的扭曲。
“卫校士”们的反应,为何如此激烈?
我觉得“卫校士”们的大言不惭,其实是一种应激。
这种应激,不针对事件本身,而是针对任何对学校形象的批评。
他们把学校当成自己身份的一部分,批评学校,就是批评他们。
于是,他们用“你不懂”“你多管闲事”来反击,试图用集体身份的盾牌,挡住个体权利的诉求。
本能式的应激机制,暴露出一种长期被规训后的心理惯性。
对于这些“卫校士”,在他们的人之中,是不习惯被质疑,无法忍受批判的,更不习惯将个体权利置于集体名义之上。
只要是”组织“的决定做出,个人的不适就应当让位于“大局”。
这种思维,与鲁迅先生所批判的“合群的自大”如出一辙。
鲁迅曾言,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起事件中,“卫校士”们正是用“流程合规”“普遍现象”这些话术,造出了一条逃避问题的奇妙逃路。
不愿正视女生宿舍被侵入这一事实本身带来的伤害,反而用虚假的普遍性来麻痹自己,欺骗他人,以为这样就能让问题消失。
更深层看,这种国民性还表现为一种“看客”心态的变体。
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麻木地围观他人的苦难,以他人的痛苦为消遣。
而“卫校士”们则是主动参与对苦难的消解。
他们不满足于旁观,还要站出来指责受害者“太敏感”“想太多”。
把女生的不安视为一种需要被纠正的错误情绪,而不是一种正当的反应。
其种心态的根源,是一种对权力结构的默认与顺从。
“卫校士”们默认校方的决策天然正确,默认留学生的优先安置是理所当然,于是,当这种结构伤害到具体的人时,他们选择站在结构一边,而非受害者一边。
他们成了权力的共谋者,用语言的暴力,二次伤害了那些本就感到不安的女生。
对学校决策无条件、无理由的顺从,还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
在“卫校士”们的潜意识里,存在一个无形的价值序列:学校声誉高于学生感受,留学生待遇高于本国学生权益,管理便利高于个体安全。
这帮家伙不觉得这个序列有问
![]()
题,反而认为维护这个序列是自己的责任。
“卫校士”们不问是非,只问立场,不关心女生是否安全,只关心学校的“国际化形象”是否受损。
为什么”卫校士”会有扭曲的忠诚?
因为其忠诚不是源于爱,而是源于恐惧。
恐惧在集体中失去位置,恐惧被视为异类,恐惧承担思考的代价。
有意思的是,如此心态,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深层的国民性折射。
由此,在大大小小的公共事件中,此类国民性已经内化为一种自动反应。
当批评出现时,”卫校士”第一反应当然不是反思,而是反击。
他们用“你是不是维护女权”“你是不是嫉妒留学生”这样的低级质疑,来替代理性的讨论。
看似旺盛的攻击性,恰恰暴露了内心的虚弱,无法用道理说服别人,就只能用情绪压制别人。
毋庸置疑,这正是长期缺乏独立思考训练的结果。
“卫校士”长期以来被教育要服从,听话,维护稳定,却从未被鼓励去质疑,批判,去为弱者发声。
当真正需要他们站出来维护公平时,他们反而成了不公的帮凶。
现在,三峡大学的事件已经发生。
虽然是个案,但依然让人心惊。
“卫校士”曾说“有管理措施就安全”,“混住是常态”,可如果任由大量男性留学生与女生混住,发生此类事件,校方岂不是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非常态的安排,才埋下非常态的风险。
“卫校士”的逻辑,建立在侥幸之上。
而现实,从不因侥幸而改变。
所以,请重庆理工大学的“卫校士”们站出来向我道歉。
不是因为我多正确,而是因为你们大错特错。
你们错在用沉默纵容不公,错在用忠诚掩盖问题,错在把一所大学的尊严,建立在女生的不安之上。
若没有重庆理工那些勇敢发声的女生,没有像我这样仗义执言的批评者,“卫校士”们,你们还敢拍着胸脯说男女混住对女生无害?道歉,是你们欠受害者的良心债!
全文完
愿本文令有缘读到的朋友满意,如您喜欢,烦请给文章一个点赞、在看或者转发,也请关注我的公号。
感恩生命里与你的每一次相逢,都是时光馈赠的温柔奇迹。
作者简介
![]()
当你关注财经和时事热点时,我愿与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