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南海海域接连发生两起美军坠机事件。
先是14时45分,“尼米兹”号航母上的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起飞执行例行任务时坠毁,3名飞行员获救。
![]()
不到半小时后的15时15分,另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同样从该航母起飞,没多久也一头扎进海里,两名飞行员成功弹射。
一天之内两架舰载机在同一海域失事,这事儿确实透着蹊跷。
在飞往日本途中,特朗普便迫不及待表态,称这两起事件“极为异常”,同时隐晦暗示问题或许出在燃料方面。
![]()
但稍微了解点美军现状的人都清楚,这事儿恐怕没那么简单。
A级事故扎堆!美军今年坠机事故停不下来
这两架坠毁的战机可不便宜,“海鹰”直升机美军自用单价约4000万美元,“超级大黄蜂”最新采购价高达7500万美元。
按照美军标准,直接损失超过250万美元就算A级事故,这两起毫无疑问都得算“顶级事故”。
![]()
本来以为只是偶然情况,但翻了翻美军今年的事故记录,才发现这事一点不偶然。
2月有EA-18G“咆哮者”在北岛海军航空站附近坠毁,4月“杜鲁门”号航母上的F/A-18E因为航母紧急转弯躲导弹而坠海,5月这艘航母又摔了一架“超级大黄蜂”,原因是拦阻系统故障。
7月F-35C在加州训练时坠毁,8月又有一架F/A-18E在弗吉尼亚州海岸坠海。
![]()
算下来,2025财年美军海军已经报告了12起A级事故,比前两年都多。
这些事故里,飞行员大多侥幸逃生,但战机损失实打实。
一架架昂贵的战机接连坠海,背后其实是美军运作体系的漏洞。
军事专家张军社指出,美军于全球长期维持高强度军事部署,致使兵力捉襟见肘、人员疲惫不堪,在此情形下,各类事故发生的风险便自然而然地攀升了。
![]()
飞行员天天高强度忙活,就算技术再过硬,也难免有疏忽的时候。
50岁老航母“带病上岗”,谢幕之旅变惊魂之旅
这次出事的“尼米兹”号航母,本身就是个“问题缠身的老将”。
![]()
这艘航母自1975年服役至今,其设计寿命不过50年,如今它早已越过既定的服役期限,恰似一位年迈的战士,到了该光荣“退休”的时候。
2021年它刚修完出海,就发现核动力装置有材料缺陷,被迫返港,2022年又因为饮用水系统污染,训练都中断了。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艘老航母的备件都快凑不齐了。
![]()
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的报告显示,很多战斗系统的备件已经没有供应商,维护人员只能四处找二手零件。
用着这些老旧零件,还得高强度执行部署任务,不出问题才怪。
它本来该退休了,但接替它的“福特”级航母“肯尼迪”号迟迟不能服役,美军只能一次次推迟它的退役时间。
![]()
2025年3月,原本要去红海的“卡尔・文森”号被调走,“尼米兹”号又临危受命,开启了这场注定不平静的“最后部署”。
10月17日它进入南海,没想到还没等返程,就出了这么大的纰漏。
如此看来,这两起坠机事故,表面是装备故障或操作问题,深层原因其实是美军的结构性困境。
![]()
美军飞行员训练时长早已未达标准,2022年,其平均飞行时长约130小时,与200小时的规定标准相去甚远,如此状况或对飞行能力与任务执行造成不利影响。
训练不够,再加上长期高强度任务带来的疲劳,出事概率自然大增。
装备维护方面更是一言难尽,“华盛顿”号维修延宕,致使“斯坦尼斯”号于船厂苦候两年方得大修之机,年初受损的“杜鲁门”号,迄今因无适配船坞,修复之事仍悬而未决。
![]()
新舰建造之路坎坷不顺,“肯尼迪”号交付推迟,“哥伦比亚”级核潜艇与新一代驱逐舰等项目同样进展迟缓,各项工程未能按预期推进,新舰建设面临重重阻滞。
美军总想当“国际警察”,在全球各地搞军事存在,维持霸权地位,但摊子铺得太大,自身能力却跟不上了。
年届五旬的老航母仍要勉力服役,飞行员训练匮乏却需高频执行任务,造船业发展滞后,致使装备维护与更新皆陷入困境,尽显疲态。
![]()
美军现在还握着全球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但频繁的事故已经敲响了警钟。
霸权的透支终会付出代价,这次“尼米兹”号的南海惊魂,只是美军海军困局的一个缩影。
未来如果这种失衡的状态得不到改变,类似的事故恐怕还会不断发生。
![]()
而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更该警惕美军为了维持霸权可能采取的冒险行动,毕竟平静的海洋,从来都不需要多余的军事搅局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