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不仅是连接巴蜀与中原的交通要道,更是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化廊道,那些栈道遗迹、关隘故城、沿线民俗,都是亟待珍视的 “活态文化遗产”。而摄影作为直观、精准的影像媒介,正是我们为蜀道文化“留根存脉”的重要工具。《讲好蜀道故事:“蜀道新韵”摄影作品展》,正是在这一语境下展开——它以摄影的记录力、艺术性与公共传播功能,为蜀道文化的数字化保存与再认识提供了新的路径。
![]()
《云阁听风》(明月峡) 何军 2024
影像对蜀道文化的保护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纪录性与文献性的高度契合。蜀道沿线许多文化遗存正面临自然侵蚀与人为影响的双重挑战——比如剑门关的古栈道榫卯结构、翠云廊千年古柏的生长状态,都需要用影像进行系统性记录。摄影特有的细节还原力,能精准捕捉蜀道的建筑工艺、环境风貌,甚至沿线居民的生活场景,形成可考证、可研究的文献资料。就像影像人类学家庄学本先生当年用镜头为少数民族文化留下珍贵档案,今天我们拍摄的蜀道摄影作品,也将成为后世研究蜀道历史变迁的“视觉史书”,避免文化记忆随时间消散。
![]()
《蜀道柏语》(翠云廊)杨昊睿2024
同时,影像的传播性与艺术性,能让蜀道文化从 “小众遗存” 走向 “大众认知”。优秀的蜀道摄影作品,不仅是冰冷的记录,更能通过光线、构图传递蜀道的雄奇与厚重——比如展览作品《蜀道柏语》用特写捕捉古柏纹路里的岁月痕迹,《明月峡古栈道》用广角镜头展现明月峡栈道的险峻,让观众在感受视觉美的同时,读懂蜀道背后的人文精神。就像《舌尖上的中国》用影像让传统美食文化深入人心,本次展览的作品,也让更多人关注蜀道的文化价值,为保护工作凝聚社会共识。
基于此,蜀道文化的影像保护可以从三个方面继续推进:
第一,坚持“影像先行,严谨记录”。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开展系统性拍摄,不仅记录蜀道的物质遗存,还要同步采集沿线的民间故事、传统技艺——比如栈道营造技艺、蜀道民谣等,通过“照片+视频+文字访谈”的组合,形成完整的影像档案。拍摄中尽量还原文化本真,减少过度后期修饰,增加对细节的真实呈现。
第二,善用“多元形式,活化传播”。除了传统摄影作品,还可结合数字技术拓展影像边界:用无人机航拍呈现蜀道的整体风貌,用 VR 技术还原古栈道的使用场景,或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蜀道摄影背后的故事,让静态影像“活”起来。同时推动蜀道摄影作品走进高校、社区,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
![]()
《翠岫衔途》(剑门关) 吴文杰 2025
第三,注重“长期留存,活态传承”。将优秀的蜀道摄影作品纳入专门的文化数据库,进行数字化备份与分类管理,避免因载体损坏导致影像流失。同时,围绕这些影像开展学术研究、文创开发,让蜀道文化不仅 “被记录”,更能融入现代生活,真正实现 “活态传承”。
![]()
《清凉桥》(拦马墙)谷琳 2024
![]()
蜀道的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历史,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文明。今天我们用镜头记录蜀道,不仅是为了留存一份档案,更是为了守护民族的文化根脉。《讲好蜀道故事:“蜀道新韵”摄影作品展》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它让我们相信——在数字人文的时代,影像不仅记录历史,也在创造历史。期待未来有更多优质的蜀道摄影作品涌现,让这条千年古道在影像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者:陈冲,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