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奥斯卡”揭晓,中国表现如何?
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共同发布了2025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榜单统计,2025年度共超600所中国内地高校有学者上榜。其中,终身影响力榜单有12374位科学家上榜,年度影响力榜单更是高达31685。
而在这其中,北京建筑大学今年“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的上榜人数双双创新高。
![]()
从具体数据来看,北建大此次共有23人次上榜,与2024年相比增长了53%,涨幅很是亮眼。其中王崇臣、高大文等7位教授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赵晨、白小娟、付会芬等16位学者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而这种稳步增长的态势,足以说明北建大在科研人才培养和学术积累上的持续发力。
再细看北建大上榜学者的研究领域,能发现其紧扣百年建筑高校特色,重点围绕建筑、环境、工程等方向发力。比如“终身影响力排行榜”中,环境科学、土木工程等学科都有学者入选。而“年度影响力排行榜”覆盖范围更广,除了传统优势学科,还涉及化学工程、数值计算数学等领域,16位学者的入选证明该校不仅在老牌学科上保持竞争力,还在新兴交叉学科上有所突破。
![]()
当然,顶尖科学家的研究往往处于学科前沿,其学术卓越性能自然延生向科技创新,科研成果也就具有了高转化潜能。例如根据近日举办的2025年第十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暨“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所公布的结果,北建大参赛队伍摘金夺银,荣获新成果。
其中,解琳琳和李爱群教授团队在工程防灾减灾领域的创新成果“工程结构抗震(振)自适应调控技术与应用”一举夺得国际发明展金奖;同时,吴莉娜教授团队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创新成果“特种污水深度处理的关键技术和应用”也获得国际发明展银奖,实现了北建大该奖项“零”的突破。
![]()
然而,高校的本质是育人,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不存在“无教学的科研”,也不存在“无科研的教学”。因此,北建大也在探索尝试打破科研与教学的边界,将知识创造与知识传播纳入同一生态系统。
例如该校环能学院王崇臣教授便是从2009年开始,与王鹏老师一起探索“科教融合、本研贯通”的培养路径,构建了“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的金字塔梯队,形成了“大一进组熏陶、大二夯实基础、大三出成果、大四考研/出国开启新旅程”的链条式培养体系。
再加上导师全程指引、每周定期的高质量组会、记录研究进展的科研周报……近5年王崇臣教授课题组毕业的68名本科生中,29人在国内读研,17人出国攻读硕士,本科生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一作4篇),获得专利12项,学生创新思维和学术能力被全面激活。
![]()
从顶尖科学家榜单上的人数跃升,到国际发明展中科研成果的落地生花,再到“科教融合、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对创新基因的激活,北建大在科研与教学双轨上的精进已经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孵化创新”的闭环。而这也决定了该校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必定不会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