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升官,把亲儿子剁了炖汤;为了当皇帝,认比自己小11岁的异族当爹,还把国家屏障拱手送人;甚至连千古圣人的后代,都靠着一次次投降延续家族富贵。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7个刷新人性下限的角色,他们的操作一个比一个让人脊背发凉,最后一个你绝对猜不到。
![]()
一、为一碗汤杀亲儿子?这位厨师的“孝心”太瘆人
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个叫易牙的厨师,放到现在绝对是顶流美食博主。可他火出圈的不是菜谱,而是一道没人敢复刻的“硬菜”。
当时的齐桓公是个吃货,某天酒喝多了随口念叨:“天下美味我尝遍了,就差人肉没试过。”说者本无心,听者却有意。易牙返家之后,竟将亲生儿子捆绑起来。
几天后,他端着一碗鲜香的肉汤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尝完连连称赞:“这肉味儿绝了,啥肉啊?”易牙“扑通”跪下,哭着说:“这是我儿子的肉,臣听说君王想吃,就把他杀了孝敬您。”
齐桓公当场就懵了,虽说古代人狠,但对亲儿子下这手,还是超出了认知。可架不住易牙会来事,天天围着齐桓公拍马屁,居然真靠这“狠劲”混上了大官。
后来齐桓公病重,易牙的真面目彻底暴露。他勾结宦官把皇宫围了个水泄不通,断了齐桓公的吃喝。一代霸主最后活活饿死在病床上,尸体烂得生蛆,过了67天才有人敢收尸。
你说这人得多没人性?连亲骨肉都能当筹码,他对君王的“忠心”,不过是踩着人命往上爬的伪装。
![]()
二、从“凿壁偷光”到贪污犯:学霸的堕落更让人唏嘘
“凿壁偷光”的故事,估计没人没听过。西汉匡衡,幼时家贫,无资财购置灯油。于是凿穿邻壁以借光读书,此事流传甚广,堪称励志之典范。
凭借着这股劲头,匡衡竟真的实现了逆袭。他精通《诗经》,被汉元帝看中,一路做到丞相,封了“乐安侯”,手里握着31万亩封地,成了人生赢家。
谁能料到,昔日那个连灯油都吝惜的穷小子,日后竟沦为贪得无厌的蛀虫呢?
由于地方官员绘制地图出现讹误,致使匡衡的封地被多划出四万亩。朝廷发现后改了地图,可匡衡装聋作哑,照样收着这4万亩地的租子,一年就多赚几十万两白银。
更恶心的是,他为了保住官位,还跟宦官石显勾结,排挤忠臣萧望之。萧望之被诬陷的时候,满朝文武都替他喊冤,唯独匡衡装没看见,眼睁睁看着恩人被贬自杀。
最终东窗事发,匡衡被革除一切官职,贬为庶民。回老家那天,老百姓指着他的鼻子骂:“当年偷光,现在偷地,读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这事儿告诉我们:人品这东西,跟学历真没啥关系。
![]()
三、诗人杀手:为一句诗杀外甥,为升官卖朋友
唐朝有位诗人宋之问,其诗作颇为出色,“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便出自他手。可这人的人品,比地沟油还臭。
他的外甥刘希夷同样为一位才子。某日,刘希夷写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宋之问见后便难以移目,竟道:“此诗予我,算作我所作。”
刘希夷当然不乐意,毕竟是自己熬了好几个通宵才想出来的。宋之问眼珠一转,旋即命人将刘希夷捆缚起来,而后用土袋将其活活压死。亲外甥啊,就为一句诗,说杀就杀。
这还不算完。武则天执政之时,宋之问为谄媚其男宠张易之、张昌宗,每日跟在二人身后,不但端茶送水,甚至还主动为他们“捧夜壶”。就这身段,现在的网红看了都得喊祖师爷。
其后,张氏兄弟垮台,宋之问遂被贬谪至岭南。他不堪困苦,于是偷偷潜回洛阳,隐匿于友人张仲之家中。结果听到张仲之打算除掉奸臣武三思,他转头就派侄子去告密。
张仲之全家惨遭斩首,而宋之问竟凭借这“卖友求荣”之举官复原职。唐朝文坛的脸,都被这货丢尽了。
![]()
四、“儿皇帝”的操作:认爹、割地,让中原挨打几百年
五代十国是个乱世,但再乱也有底线,后晋的石敬瑭偏要把底线踩碎了喂狗。
这石敬瑭是沙陀族人,于后唐出任节度使期间,与皇帝李从珂产生龃龉。按常理来说,打仗当凭借自身力量,然而他却执意寻求外援——北方的契丹人。
为了让契丹出兵,石敬瑭写了封信给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信里就一句话:“您当我爹,我当您儿子,只要帮我打赢,我把燕云十六州给您。”
耶律德光看完差点笑出声——他比石敬瑭小11岁,平白多了个大儿子。这买卖划算,立马带兵南下,帮石敬瑭灭了后唐。
石敬瑭如愿当上皇帝,还真就认了这个“小爹”,每年给契丹送30万匹布帛,逢年过节还得亲自去磕头。大臣进谏道:“陛下,以您之尊,与契丹人结为兄弟尚可,若认其为父,实乃奇耻大辱啊。”
石敬瑭眼皮一翻:“丢人脸算啥?丢了皇位才要命!”
更坑的是燕云十六州。这片地在现在的北京、河北一带,是中原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石敬瑭把它割出去后,中原就像没关上门的院子,契丹、女真、蒙古的骑兵想来就来,宋朝打了三百年都没把这片地拿回来。
后来,石敬瑭的儿子不甘再为“孙子”,遂与契丹反目,终致国破家亡。你说这叫啥?自作自受。
![]()
五、国难当头,她一顿饭吃108道菜:慈禧的“精致”太刺眼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慈禧携光绪皇帝一路狼狈西逃。可她竟大言不惭地将此称为“西狩”。跑路就跑路吧,她偏要摆谱。
在山西侯马镇,当地官员好不容易凑了一桌菜,慈禧一看就皱眉:“就这?本宫在宫中用膳,每餐皆有108道菜。瞧瞧你这儿,连这零头之数都未能达到。”
官员没办法,只能把镇里的鸡鸭牛羊全杀了,还借了老百姓的粮食,才凑出一桌“像样”的宴席。仅仅这一顿饭,便耗费了当地半年的财政收入。
慈禧行至闻喜县,驻留两日,招待费用竟高达二十万两白银。当时的老百姓连粥都喝不上,她却每天要喝新鲜牛奶,专门养了一群奶牛,每月光饲料钱就200两。
天镇县知县实在无法筹措到钱款,又恐被问罪惩处,竟直接自缢身亡。可慈禧连眼皮都没抬一下,照样让手下抢掠沿途百姓,“鸡犬不留”是常事。
后来逃到西安,她更是变本加厉,一年花了190万两白银修行宫。回京的时候,拉了3000车财物,浩浩荡荡跟打了胜仗似的。
就在她挥霍无度的时候,《辛丑条约》签了,赔偿列强4.5亿两白银,老百姓的赋税翻了好几倍。有人骂她:“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话真是一点没冤枉她。
![]()
六、明末“网红”的投降秀:跳河嫌水凉,转头就剃发
钱谦益是明末文坛之领袖,东林党人也,其官至礼部尚书。若置于当今,堪称顶流学者兼高官,其粉丝数量想必极为可观。
1645年,清军已然兵临南京城下。钱谦益与小妾柳如是相约:“国之将亡,吾等当殉国,投河自尽!”
行至河边,钱谦益伸手探入水中,旋即缩回,搓了搓手道:“哎呀,水太凉了,不如改日吧。”
柳如是亦是一位刚烈女子,她未加思索便纵身跳下,幸得旁人施救才得以保全性命。钱谦益竟毫无羞愧之意,反而归家与人吐槽:“头皮略痒。”随后,寻得一位剃头匠,将头发剃成了清朝的辫子样式。
次日,他率领文武百官开启城门恭迎清军,且亲手奉上降表,那笑容比谁都灿烂。
可投降后没几天,他又偷偷联系反清势力,想给自己留条后路。结果两边不讨好,清朝皇帝嫌他反复无常,把他列进《贰臣传》,让他遗臭万年;明朝遗民更骂他“文奸”,说他连ji女(柳如是曾是秦淮八艳)都不如。
你说这人图啥?想当忠臣留名,又舍不得小命;想当降臣保命,又怕人戳脊梁骨。最后落得个“两截人”的名声,活该。
![]()
七、2000年世袭的“秘诀”:谁来就投降谁
最后这位,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孔子的后裔,孔氏家族。
从汉高祖刘邦封“奉祀君”开始,到宋仁宗封“衍圣公”,这个爵位传了73代,足足2000年,不管改朝换代,都能稳稳当当当贵族。他们的“生存秘诀”,归结起来不过区区两个字:投降。
1127年,金兵使北宋覆灭,宋徽宗与宋钦宗皆被掳掠而去。衍圣公孔端友携家人南奔,独留其子孔璠在北方。孔璠转头就去见金兀术,献上孔子画像,磕头认爹,金太宗一看高兴,照样封他当衍圣公。
1279年,元朝灭了南宋,末代衍圣公孔洙捧着传国玉玺去见忽必烈,膝盖比谁都软:“大元皇帝万岁,我们孔家永远效忠您!”忽必烈欣然展颜,衍圣公之爵位遂得保全。
1644年,清军刚进北京,衍圣公孔兴燮就带着全族老小去拜见多尔衮,还写了篇《初进表文》,把清朝夸成“尧舜再世”。多尔衮大手一挥:“免税!赐地!”
就这么着,孔家靠着一次次“识时务”,积累了万亩良田,成了山东最大的地主。可国家兴亡?百姓死活?在他们眼里,哪有家族富贵重要。
难怪有人说:“衍圣公的爵位,不是靠孔子的学问,是靠膝盖跪出来的。”
![]()
底线这东西,丢了就捡不回来了
这7个人,有的是厨师,有的是诗人,有的是圣人后裔,原本都能留个好名声。可他们为了权力、金钱、富贵,把良心、亲情、气节全丢了。
易牙杀子换官,最后成了千古恶厨;匡衡贪地毁名,“凿壁偷光”成了笑话;孔家靠投降延续富贵,却被骂“无骨”。
历史早就把账算得明明白白:短期看,他们好像赢了,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可长远看,他们丢的是最值钱的东西——底线。
你觉得这7个人里,谁最让你不齿?来评论区聊聊,看看咱们想法一样不?
—— The End ——作者:倾卿颜图片源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