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知行小酒馆」听到罗振宇的一段分享,有几句话像箭一样,直直射进了我的心里。"
01
看到时间的力量
我们习惯从目标和成就的视角进行规划,可是罗振宇被我们记住的点,基本都是以时间跨度之大引人关注,一个是持续20年的跨年演讲,还有陆续推出的关于中国历史的系列。
我觉得有时候我们真的很容易忽视时间的力量,坚持21天形成一个好习惯尚且困难,何况动辄就是十年二十年呢?
为什么我们很难将时间纳入我们的规划中,我想一个是我们觉得坚持很难,我们都知道好的习惯很好,但是也肯定是违背自己的本性,需要一些毅力去坚持的。
当然我们也找到很多“无痛坚持”的方法,但是终归很难突破的一点是“开始”。
再就是我们对变化基本都抱持着恐惧和排斥的态度,我们都很难确信20年后我们是否还活着,所以更不能确认20年后我还“坚持干着”。
所以将20年为目标的“完成”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自己做点事情的时候,会发现更是如此,好像在大雾的森林里摸索前路,很可能很快就回到了起点,在原地循环,但是你是否能下定决心在原地等待呢?还是会再次尝试一次新的摸索?
原地等待未免消极,盲目探索又容易犯错,所以正确的方式就是把时间的刻度拉长,在保持体力和清醒的前提下,更有规划地去探索。
将时间拉长后,完成本身就变得有价值,因为它克服了惰性和恐惧,是否成功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或者说完成本身就是成功。
我们的人生也如此,如果我们的人生能达到几十年,你在坚持探索自己,成为自己,活好过好当下,那么如此的一生其完成就是成功。
02
中年人的突围:找到自己的赛道
提到中年人的出路问题,在于成为自己,这句话和纳瓦尔的观点不谋而合,就是我们本身就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我们在任何别人的赛道上都是无优势竞争,只有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开辟出独属于自己的赛道,才是属于你自己的全优势竞争,别人可以模仿你,但是永远无法成为你。
可是中年人也正是被“社会时钟”规训的一代人,我们可以成为职场牛马,也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一块砖”,我们唯独没有被教过“成为自己”。
我们羡慕过任何“出圈的选择”,比如毕业后不找工作,去探险和游历,比如寒暑假不是去实习赚钱,而是去跨城市骑车,比如不走大多数人走的路。
为什么我们会羡慕,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从来没有为了热爱孤注一掷的放弃,更没有走少有人走的路的勇气。
我们强调我们有责任没法推卸,我们说可以等我们可以将责任卸下的时候仍然可以去追寻,可是事实是,热爱并不是一直藏在心里,它本身就需要你去尝试,去寻找。
中年人要成为自己,可能第一就是学会剥开层层责任的外壳,找到自己真实的内心。
03
别急着要结果,先学会拼尽全力
我曾经反省过自己从来没有拼尽全力的经历,我觉得一方面因为我不懂如何算是拼尽全力,另一方面我认为我害怕,自己拼尽全力之后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没有努力还可以把不努力当借口,真努力了却仍没达到,不是显得自己很“无能”?
所以并不是人人都会拼尽全力的,我甚至不知道如何算是努力?是穷尽所有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还是用一件事把你的时间都填满?
所以别说拼尽全力,就算是努力也是一种能力。
而运气大概是会努力的人的一种奖励,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我们看了越来越多的一夜爆红,年入百万,却往往忽略了“积累”,多少网红热度持续几天到几个月,可是都是持续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不管是剪头发,还是卖鸡排,卖烧饼,不都是以年为单位的默默无闻,才换得几天到几个月的热度。
如果说每个人一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十几分钟高光时刻,你会希望世界看到你的哪个部分,又打算如何面对高光的来临和逝去呢?
04
成为自己,是人生唯一的解药。
把时间纳入思考的维度,找到那些“完成即成功”的事情。不必羡慕任何人的高光时刻,如果你能持续成为自己,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迎来属于自己的绽放。
人生的成功,不在于你拥有了什么,而在于你最终成为了谁。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成为自己,就是我们最好的出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