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至。风里飘着稻谷的熟香和菊花的清芬,仿佛大自然也在为这个古老节日调配着最适宜的香气。在这个尊老敬老、登高赏秋的节日里,一口传统美食,不仅是对味蕾的犒赏,更是与千年文化的一次对话。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江南北的重阳美食地图,探寻各地特色,看看哪一款最合你的胃口。
01 重阳糕:南北皆有的节日“门面”
重阳节的头号美食,非重阳糕莫属。这款节日“门面担当”,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形态和风味,却都寄托着“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
在江苏无锡,重阳糕的传承尤为动人。清晨的宜兴城区菜市巷口,糕团店早已热闹起来,蒸笼冒起的白汽裹着米香,在深秋的凉风中晕开一片暖意。
![]()
刚出炉的重阳糕泛着温润的光,拿在手里还能焐热微凉的指缝。穆桂英家的重阳糕坚持古法手作,选用安徽巢湖专用农场的圆头糯米,每年定量种植,工厂自磨粉拌粉,严格遵循传统老配方的精准配比。
在无锡惠山玉祁的宏凤年糕坊,重阳糕呈现出方方正正的外形,内馅是大众喜爱的四种口味——原味、桂花豆沙、南瓜和紫薯,一口下去甜甜糯糯,满嘴都是秋日的满足感。
![]()
而阳山如意村的重阳糕造型更为独特,老人们喜爱的寿桃和金元宝形态栩栩如生,蛋黄味的寿桃和南瓜味的元宝,既好看又好吃。
北方重阳糕则显得更为厚重。在北京,重阳糕主要有花糕和栗子糕两种。北方的重阳糕多为油糖果炉和发面花果蒸糕,新磨的糯米粉与粳米粉层层相叠,其间点缀着殷红的枣脯、金黄的栗子、暗红的山楂糕,构成一幅承古至今的秋日丰收图。
最惹眼的要数插在糕顶的彩纸小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将“糕”与“高”的祈愿送往云天。
02 地方特色:舌尖上的重阳地图
除了普遍流行的重阳糕,全国各地还有着独具特色的重阳美食,展现着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
贵州:打糍粑与祭水酿酒
在贵州,重阳节的饮食习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黔北的土家族节日时要打糯米粑粑,并流传着“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的民谚。
打糍粑是贵州人节庆时重要的庆祝方式。刚打好的糍粑冒着热气,散发着清香,裹上黄豆面,一口咬下去满嘴香甜。糍粑黏结成团,寓意着家庭和睦团结,幸福美满。
![]()
仁怀市茅台镇有着独特的重阳祭水习俗。民间流传“重阳下沙芳满缸,重阳酿酒香满江”的民谚。重阳节被认为是取水下沙酿酒的最佳时机,祭水仪式以茅台民风民俗为基本格调,继承了古老的祭祀文化。
西北:荞面羊肉与菊花酒
西北地区的重阳节则洋溢着豪迈之气。在陕北,人们过重阳节要吃荞面羊肉。高原之上,秋收后的农人们围坐在一起,捧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荞面熬羊肉。
荞麦的质朴香气与羊肉的浓郁醇厚在唇齿间交融,恰如这片黄土地质朴而温暖的性格。
饮菊花酒是全国流行的重阳习俗,但在西北地区尤为盛行。古人喝菊花酒颇为讲究,得头年重阳就采下菊花和枝叶,拌进粮食里酿酒,封在坛子里藏满一年才开封,喝的就是这份等待的醇香。
![]()
在古人眼里,菊花是“延寿客”,经霜不凋的性子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这酒自然被赋予了长长久久的祝愿。
江南:螃蟹与九层米粿
江南水乡的重阳节,则另有一番精巧与雅致。此时的餐桌上,少不了一盘膏黄丰腴的大闸蟹。螃蟹在古代是重阳的“雅食”,有诗为证:“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把吃蟹的惬意写得活灵活现。
重阳时节吃蟹正合时令——九月的母蟹蟹黄肥厚得流油,十月的公蟹蟹膏饱满得扎实,是一年里最肥美的时候。品蟹,是重阳“尝秋”风雅的极致体现,古人于此时节持螯赏菊,便是对风物最好的礼赞。
![]()
在东南沿海的村落里,家家户户忙着制作九层重阳米粿。雪白的米浆与深色的佐料交替铺陈,在蒸笼里慢慢凝结成层层分明的米粿。这不仅是食物,更承载着对先人的追思。
03 其他地域:多彩的重阳食俗
中国地域广阔,重阳节食俗也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在山东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而昌邑北部人家则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并流传着“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的谚语。
浙江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祭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长洲县重阳节则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
![]()
江西广丰县九月九日打糍粑,与贵州的糍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川旧时民间,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04 文化内涵:美食背后的深意
这些传统重阳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祝愿。
重阳糕的“糕”与“高”同音,既应了“登高避灾”的老习俗,又藏着“寿高九九”“步步高升”的念想。宋代《岁时杂记》记载:“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这种把对未来的期许寄托在节日里的做法,是中国人的文化习惯。
菊花酒则被视为“延寿酒”,九九与“久久”同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历史含义是:认为它是延寿,不老的美称。
古人喝菊花酒的习俗,据说是陶渊明带起来的,他一生爱菊又爱酒,重阳日坐在菊篱下浅酌的样子,被后人学去,渐渐就成了文人雅士的标配节目。
而螃蟹、糍粑等时令美食,则体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在丰收的季节品尝最新的收获,感念自然的恩赐。
重阳佳节,无论是无锡穆桂英那古法手作的重阳糕,还是贵州热气腾腾的糍粑,抑或是西北醇厚的菊花酒,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对生命的礼赞,对亲情的守护,对自然的敬畏。
如今,这些古老的滋味在都市的烘焙坊里获得新生,在年轻人的厨房中延续传承。老人们品尝着儿孙奉上的糕点和美酒,皱纹里漾开满足的笑意。
那些说不出口的牵挂与祝福,都融在了这一口甜、一盏酒、一箸菜之中。
这个重阳,不妨挑一款最合你胃口的美食,与家人一起分享,让舌尖感受千年文化的脉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