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荷兰政府透露“将寻求与中方见面,商讨解决安世半导体僵局”,可欧洲却撂挑子不干了,德法不仅没有谴责荷兰的行为,反而声援其对中国采取的针对性行动。
中国不再心软,提了一个要求!
欧洲的团结还是无奈?
早在今年年初,荷兰安世半导体公司因“技术安全”问题被要求限制向中国出口芯片设备。
![]()
这一决定引发了中国的不满,认为其背后是美国施压欧洲限制中国科技发展的结果。
荷兰政府对此并未否认,甚至公开表示其政策符合“欧盟整体利益”。但事件的后续发展却让人意外,中国采取了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直接影响到欧洲高科技和汽车制造业的供应链。
尤其是德国,其汽车产业已经因为芯片短缺问题面临停工危机,大众、奔驰、宝马等巨头都开始感受到“断供”的紧迫威胁。
![]()
在10月23日的欧盟峰会上,德国总理默茨的发言透露出矛盾的情绪。
一方面,他声称德国正在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不希望冲突进一步升级;另一方面,他又对中国的稀土管制提出强烈指责,认为“当前形势不可接受”。
![]()
而法国的强硬立场更多是一种“姿态”,其国内并没有像德国那样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这使得法国的态度更像是为欧盟整体利益“站台”,而非直接为自身利益发声。
但欧洲内部表面上的团结,却难掩其经济困境。
![]()
根据彭博社最新报道,德国已经向中国提交了一份白名单,紧急请求恢复稀土供应。这份名单涵盖了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等多个领域,德国希望通过谈判缓解稀土短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可以说,欧洲国家的“双重标准”也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对欧洲钢铝产品加征关税,但当时的欧盟内部却没有表现出类似对华问题上的团结。相反,法国、德国等国甚至主动寻求与美国和解,强调“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
这种对内软弱、对外强硬的态度,恰恰反映了欧洲政客的利益导向和现实考量。
可可中国的回应同样明确:若德国不放宽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中国将不会轻易调整稀土管制措施。
中国的条件与西方的殖民思维
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被认为是对欧洲“无理”行为的正面回应。
![]()
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和新能源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其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国长期以来在全球稀土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供应量超过全球的80%。
欧洲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对稀土的需求日益上升,而依赖中国供应更是无法避免。
中国提出的条件,看似强硬,实则合情合理。
![]()
近年来,欧洲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愈发严格,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技术封锁”的苗头。例如,德国在芯片、自动化设备等领域设置了多重出口管控,严重制约了中欧技术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稀土出口管制不仅是对欧洲“技术封锁”的反制,也是向欧洲传递一个信号: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利益平衡的基础之上。
![]()
然而,欧洲国家的反应却体现了某种“旧殖民时代”的傲慢思维。部分欧洲政客甚至认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是“理所当然”可以为欧洲所用的。
这是因为西方仍未完全摆脱对东方的偏见,认为东方的优秀资源不属于东方,而应服务于西方的发展和利益。而这种思维模式,不仅阻碍了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也让欧洲在国际社会中显得愚昧和短视。
在这个背景下,安世半导体事件的背后,并非单纯的贸易问题,而是中欧关系逐渐复杂化的缩影。
![]()
欧洲在经济上对中国有着巨大的依赖,尤其是在稀土、新能源等领域。但在政治上,欧洲却频频迎合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试图在“安全”和“利益”之间寻找平衡。
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既损害了欧洲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加剧了国际关系的不稳定性。
中国的稀土管制措施,实际上为中欧关系敲响了一记警钟。如果欧洲不能正视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不能从现实出发调整对华政策,那么未来类似的冲突可能会更加频繁。
![]()
就在日前,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临时取消了10月26日访华行程,还发表“不当言论”,试图将俄乌冲突和台海问题与中欧关系挂钩,被中国定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中方已经明确表示,任何干涉中国内政的问题,都不应成为中欧对话的议题。
欧洲必须真正摆脱殖民思维的桎梏,以平等、互利的态度看待对华关系。毕竟,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国的强大市场,永远是欧洲无法割舍的一块肥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