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竞争拼不过中国,德国媒体又开始写小作文了:“我们错就错在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之所以会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完全就是自找的。”
“中方的芯片断供令德国汽车工业饱受其苦,但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德国汽车工业自己造成的。这是德国长期忽视中国战略意图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对华政策彻底失败的真实写照。德国错就错在把中国想得太好了,直到现在才终于意识到,北京并不是我们的伙伴。”
![]()
有没有感觉我在开头复述的这段话听着怪怪的?有这种感觉就对了,因为它是我从《南德意志报》和《莱茵邮报》等德国媒体近期的对华评论文章下摘抄下来的。
中荷两国的安世之乱殃及了德国汽车工业这条池鱼,把包括大众和宝马在内的德国知名车企纷纷烤得滋哇乱叫。而《南德意志报》和《莱茵邮报》之流非但对自家车企的处境不予同情,反倒还往伤口上撒盐,指责它们太依赖中国了,把中国想得太好了,若非如此,又怎么会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呢?
德媒的这种论调,表面上看是对德国过往对华政策的反思,可实质上呢?却暴露出了一种深植于部分欧洲精英思维中的认知偏差。
德媒在报道中反复提到,早在2015年,中国就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德媒对此怨气极大,认为德国企业忽视了中方发出的这一明确的战略信号。
![]()
然而,这种事后诸葛亮的指责,实际上刻意回避了两个关键事实。
在“中国制造2025”公布后的数年间,正是德国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赚取创纪录利润的黄金时期。
当此之时,大众、宝马和奔驰等德系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如鱼得水,销量和利润率屡创新高。
这些企业的财报清晰地反映了他们从中国市场上获得的巨大收益,而德媒却将这段时期描述为德国企业“天真地被中国市场蒙蔽”。
这种调调在我看来就挺莫名其妙的。资本存在的第一要义是挣钱,商业逻辑才是第一位的。全天下所有企业都会本能地追逐利润,而非地缘政治风险。
![]()
德媒以此来指责德企短视,未免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其次,德国当年的“工业4.0”战略,和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几乎是同时推出,两者在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目的也大同小异。
虽然现在“工业4.0”已经快成“工业0.4”甚至是“工业404”了,但谁也不能否认,至少德国当年是做过这个梦的。
这就很有意思了。既然大家都是为了产业升级而制定的政策,那为什么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要被德媒单独解读成“威胁”,而德国的“工业4.0”就不会呢?
玩弄双标也应该讲一点基本法吧?
智子疑邻到这个份上,那可就真没意思了。
![]()
德国媒体在描述对华依赖的时候,常常喜欢给德国受众营造一种“德国是受害者”的叙事。
然而,这种叙事不仅忽视了中国对德国技术的依赖,也忽视了中德经贸关系的互补本质。
以汽车产业为例,德国三大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到了它们全球总销量的30%至40%。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是好是坏,直接决定着这些企业的全球排名和研发投入能力。
不仅汽车,德国的机械制造和化工产品等优势产业,也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本应成为稳定中德双边关系的压舱石,结果现在却被德媒简单描绘成了“中国不是德国的伙伴”“德国是这段关系中德受害者”。
![]()
换个角度想想,这也就是今天依法对稀土等关键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的是中国,所以德媒才好意思大言不惭地说什么“经济胁迫”。
如果把管制对象换成美国,德媒还能写得出《华盛顿并不是我们的伙伴》这种标题来吗?
我想他们是不会的——不仅不会,而且不敢。
这种猜想并非无风起浪。想当初,美国对华为实施全面封锁、迫使台积电断供的时候,我可从来没见过哪家德国媒体肯站出来替我们说两句公道话的。
那时候,西方媒体发出来的声音,全都是什么“美方此举是基于安全考量的合理措施
![]()
这种评判标准的高度不一,暴露出来的不仅仅德媒的立场问题,更是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固化。
德国对华政策的摇摆,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反映了这个国家,在完成当年的两德统一后,重新寻找自身全球定位过程中的新困惑。
从施罗德时代的“以贸易促转变”,到默克尔时代的“价值观与利益并重”,再到如今默茨时代的“制度性竞争对手”,在过去几十年来,德国的对华政策和对华定位所经历的转变,不可谓不明显。
而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德国精英阶层心理状态的微妙起伏。
想当年,中国还只是遥远东方的一个后来者,那时候的德国人是充满自信的。
后来,中国成为平起平坐的竞争者了,这时的德国人不适感就开始蔓延了。
再后来,中国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相较德国的领先优势,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焦虑感便彻底主导了德国的公共讨论。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一项研究显示,德国媒体对华报道的负面比例,在过去5年中从28%上升至63%。
![]()
很显然,这种情绪化的转向,已经影响到了德国对华政策的理性制定。
德国面临的真正挑战,不是如何摆脱对华依赖,而是如何构建一个符合多极化世界现实的外交思维。
将世界经济简单划分为“盟友”和“对手”两个阵营,既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也无助于解决德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德国要是真心想要减少对外依赖,那就应该像当年推动空客挑战波音那样,踏实投入科技研发,精心研究产业政策。
而不是在媒体上写小作文发烂渣,抑或指望通过政治操弄来解决经济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讲,德国媒体的对华叙事困境,其实也是整个美西方对华认知困境的缩影。
一旦中国按照西方制定的规则,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成功,规则的制定者就会开始怀疑规则本身。
一旦中国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实现了自身的产业升级了,曾经的老师就会站出来指责学生,说我们“不按常理出牌”,说我们“年轻人不讲武德”。
![]()
全球供应链的本质是相互依存,而不是谁对谁的单方面依赖。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真正的风险不是来自某个特定的国家,而是来自封闭的思维和对抗的逻辑。
我们中国人对这一点的认识比谁都深刻,所以我们才能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在潮头。
德国要是想走出当前的叙事困境,第一步同样要先认识到这一点。
如今德媒的声声抱怨,与其说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不如说是对失去主导权的怅然若失。
如果始终沉浸在“我们错就错在把中国想得太好了”这种充满委屈的自虐叙事里,那恐怕德国人永远也逃不出自我构建的认知牢笼。
这个世界不是谁给谁预设的剧本,中国更不是谁的假想敌。
我们只想本本分分发展、踏踏实实挣钱。
可无奈总有人冲我们指指点点,按他们的规矩来不行,不按他们的规矩来更不行。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觉得黑格尔这话说得也有失偏颇了,偏颇之处就在于以己度人。
不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而是“人类之中的德国人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
![]()
面对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德国需要的是更加务实、更加平衡的视角,而不是沉溺于“盟友皆善、对手皆恶”的二极管思维当中。
有些人不是读不懂历史,只是不肯读懂自己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