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党中央及主持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紧急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东江抗日游击队负责人,营救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这次营救活动历时半年多,共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800余人。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秘密大营救中,惠州是主要线路之一,巧妙部署如东湖旅店、东和行等多个交通站、接送点,使得大营救安全顺利展开。
据《中国文化报》2025年6月30日报道,惠州市在2024年10月开展文物普查过程中新发现一处党史类文物——惠城区三栋镇木沥村元和村民小组寿山世居。秘密大营救时,这里曾接待过一批文化名人,而由寿山世居族人经营、位于惠州城区水东街的东和行商铺,更是成为红色交通站,庇护过众多文化名人,书写镌刻于史册的惠州印记。
东和行后人讲述文化名人在村内休整经历
日前,在炎热的夏季,记者翻阅着茅盾的《脱险杂记》,在字里行间寻找这位著名作家亲切难忘的记忆,沿着首批被营救文化名人的足迹,寻访秘密大营救线路中的惠州印记。
寿山世居坐落在三栋镇宏兴路旁一处山窝里,是一座小有规模的客家围屋,前方原有水塘,背靠后龙山,翻过后龙山,便是广汕高铁惠州南站。
![]()
寿山世居坐落在惠城区三栋镇宏兴路旁一处山窝里,是一座小有规模的客家围屋。
根据元和李氏村民讲述,他们的先祖于清代中期从三栋老莲塘迁来,善于经商,在淡水、永湖、水东街等地开设东和行商号,寿山世居是其家族致富后兴建的“豪宅”。
由于时代更迭、年久失修,寿山世居的屋顶已完全坍塌,且部分泥墙剥落,但其建筑平面形式较完整清晰,保留有42间房、6处天井,四周墙体依然坚固,弹痕累累。从额题“寿山世居”的花岗大门进入围屋内,犹如进入积木一般的空间。围屋内,石板、砖块与杂草横陈,房屋、天井、走廊等遗迹历历在目,给人一种秩序井然的感觉。最右侧碉楼有改动痕迹,成为一间瓦面楼房。
这是惠州地区常见的客家围屋格局,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接待过一批文化名人。
![]()
香港秘密大营救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在转移路上。
根据文献记载和后人考证,秘密大营救中,惠州这条营救线路是一条“大路”: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从香港进入现深圳市宝安区、现惠州市惠阳区等游击区后,从现惠阳区秋长街道茶园村一带,穿过现惠阳区永湖镇、现惠城区三栋镇等墟镇,再到惠州城,然后从惠州坐船至现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等抗战大后方。在游击队员的护送下,他们扮成商贾,甚至乔装为难民,混入行人,让最危险的地方成为最安全之处。
当时的东和行理事长李士佳(后改名李国培)、常务理事李贵祥(后改名李伍)是堂兄弟,均为元和李氏族人,经常往返元和的寿山世居和水东街的东和行。在后人的记忆中,他们交游广泛,常有商贾人士、革命人士等出入寿山世居、东和行。元和李氏族人在寿山世居配备了不少枪炮,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元和村民李瑞光生于1944年,自他记事后,他的伯父李士佳曾多次向他讲述文化名人到寿山世居以及东和行的故事。“听他说,有一次是10多人,村里安排人员在村口站岗放哨。他们进入村内休息,没过夜,就离开了。”李瑞光说,寿山世居的碉楼坚固高大,当年也有接待功能,成为文化名人落脚的地方。
客家“堡垒”弹痕记录抗战历史
在《脱险杂记》中,茅盾曾回忆他在惠州一带看到的客家围屋,称“房子简直像一座堡垒,相当高的墙,成四方形,却看不见有窗。外面围墙上密布枪眼”。茅盾有没有到过寿山世居,史料阙如,但这段文字却生动展现了客家围屋的独特风貌。
![]()
有多少文化名人途经寿山世居休整,不得而知。但陌生人进进出出,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据李贵祥之孙李挺、李士佳之孙李英豪等人介绍,寿山世居坚固如堡垒,四周围墙密布枪眼,大门一关,易守难攻。当时,日军在三栋驻扎一小股兵力,察觉异常,但又不敢强攻,只好在寿山世居后的后龙山架设侦探仪器,观察动静。
“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日军在山上,约一个星期后,村内的狗发现日军,狂吠不止,恼羞成怒的日军开枪将狗打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李挺说,日军由于隐蔽地点暴露,加上没发现寿山世居有异常,可能也害怕寿山世居壮丁队的武装反击,只好撤离。
寿山世居墙体残存的弹孔,显示它曾经遭受枪弹袭击。李挺说,这是抗战时期围屋为保护族人留下的伤痕。如在寿山世居不远处的陶前村田心围,是李氏宗亲所建,险遭日军劫掠焚烧,元和李氏族人用架设于寿山世居碉楼内的钢炮,连发数枚,打击日军,引来日军报复围攻。元和李氏族人凭借围屋坚固优势,给予反击,日军久攻不下,悻悻而退。
据了解,元和李氏开设在惠州城区水东街的东和行,在大营救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粤港地区营救路线。
为护送文化名人顺利通过惠州,时任中共惠阳县委抽调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的卢伟如牵头筹建水东街交通站,抽调时任梁化区委书记的陈永及其夫人到惠州协助卢伟如。组织上拨给卢伟如一笔钱,从香港贩来几十担货。卢伟如将这批货物囤在东和行。当时的东和行,已成为农工党的特委机关,驻店的李士佳以及杨思中、苏景云、叶越秀、叶志良等都是农工党党员。此前廖承志在路过惠州时曾作出安排,请李士佳他们协助营救工作。卢伟如、陈永等人于是利用东和行做买卖、掩护革命工作。
1942年2月14日,除夕当天,茅盾一行20余人从秋长茶园出发,穿过永湖,直到黄昏赶到三栋,匆忙吃了一顿简单的年夜饭后继续赶路。直到次日,大年初一凌晨1时许,茅盾一行才抵达惠州城外。卢伟如将他们临时安顿在东湖旅店,凑合吃点饭菜后就休息。天亮后,卢伟如将他们转移至距离水东街东湖旅店不远处的东和行。2月17日,大年初三,茅盾、张友渔等20多人登船离开惠州,安全到达老隆。
![]()
惠州东湖旅店二楼展厅还原“年夜饭场景”。
第一批文化名人离开惠州后,东和行继续作为秘密大营救惠州接待点,接待了不少文化名人、民主人士。东江纵队从日军“虎口”中抢救出数百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
积极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多年来,元和李氏村民不断收集挖掘元和寿山世居、水东街东和行的历史,以铭记先辈对秘密大营救所作的贡献。
2024年10月,惠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队队员新发现元和的寿山世居,立刻向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村民代表详细了解该村现状、文物点历史沿革情况。专家学者基于村民口述信息,结合惠州党史大事记进行分析比对,并通过有关资料分析后获悉,抗日战争时期,部分文化名人在寿山世居稍事休整后前往惠州城区,分别住在水东街的东湖旅店和由寿山世居族人经营的东和行商铺。元和寿山世居被列为此次普查新发现党史类文物,其正面墙体尚存抗战时期留下来的枪眼痕迹,为研究惠州地区革命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近年来,村民自觉积极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木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育初说,他们计划集资重建寿山世居中轴线建筑,修复碉楼,以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挖掘整理寿山世居、东和行有关秘密大营救的史实资料,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
来源|惠州日报、东湖旅店
编辑|黎明珠
校对|肖智华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