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企融合 美美与共

![]()
刘秀逃难在渭北
——渭北地名故事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幼时长于民间,东汉开国皇帝,后世称汉光武帝。更始三年登帝位,定都洛阳,镇压赤眉起义,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后,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兴修水利,实行减轻赋税徭役,释放官私奴婢,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久经长期战乱的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封建经济得到恢复。
或许是出于对一位有作为皇帝的感念,虽不见史籍记载,渭北人几千年来却一直口口世代相传王莽赶刘秀的故事。这些故事已深深印在了渭北的地名之中。莫非这些故事在渭北历史上真正发生过?
蔺村缘何无蔺姓
在下邽镇东边约五里地,有个村子叫蔺村。像这样以姓为村名的村子,村民多以该姓为主。奇怪的是,一千多人的偌大蔺村却没有一户姓蔺。
说起其中原因,村里老人就会给你讲一个遥远的传说故事。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蔺村是个以蔺姓人为主的村子,因为蔺姓人多,就叫了蔺村。村里有两个蔺姓兄弟,勤劳节俭,为人耿直,为谋生就在村里开了一座窑厂。每日排泥做坯,烧制砖瓦苦度时日。兄弟二人心眼好,讲义气,自己日子尚且勉强温饱,却时不时帮助村里没儿没女的孤寡老人,因此深得乡亲们敬重。
再说此时,王莽篡权建立新政,胸怀大志的汉皇室后裔刘秀,打出匡复汉室的旗号起兵反抗,怎奈人少势弱天不助人,被王莽打得落花流水,惶惶如丧家之犬到处逃窜。这一天,刘秀逃难到了蔺村,就在此时,只见不远处尘土飞扬,喊声震天,王莽的追兵眼看就要追上来了。此地一马平川,无山无水,该上哪里躲藏呢?刘秀一看今日吾命休矣,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连忙向两个正在做砖坯的蔺姓兄弟跪下磕头求救。老实巴交的蔺姓兄弟那见过这等场面,忙在围腰上擦擦手上的泥巴,要扶起刘秀。刘秀哪里肯起来,直磕头如捣蒜,口里只念叨:“你不答应救我,我就不起来!”兄弟二人没办法,只得答应,好先把刘秀哄起来。刘秀倒是哄起来了,怎样救人呢?这巴掌大的地方也没个能藏人的地方呀!情急中把刘秀引到窑中,为难地说:“只有委屈你了!你且忍忍趴在墙角。”然后掀倒了一摞砖头盖在刘秀身上。
待兄弟二人走出烧瓦窑,王莽的人马已经赶到了。他们抓住蔺姓兄弟二人,恶狠狠地问:“姓啥?”“姓蔺。”“看见一个年轻人经过吗?”兄长灵机一动说道:“刚才是有一个年轻人经过这里,慌慌张张向西南跑去了。”王莽人马的指挥官立马挥起战刀,声嘶力竭地喊道:“追!”遂带领士兵向西南追去。
王莽人马走后,兄弟二人赶忙叫刘秀向北逃命而去。过了一个时辰,王莽的人没追到刘秀,又跑了回来。抓住兄弟二人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蔺姓兄弟二人被打得遍体鳞伤,就是不说刘秀下落。他们心里想:已经这样了,就救人救到底,自己大不了一死。见蔺姓兄弟二人不说实话,最后官兵残忍地用长矛刺死了兄弟二人。接着官兵又冲到村里,但凡蔺姓,不分老少一律杀死。只可怜十几户蔺姓人家竟无一人幸存。
就这样,蔺村里没有了蔺姓之人。为了纪念蔺姓兄弟二人舍生取义的壮举,没有蔺姓的他姓蔺村人,决定不更改村名,仍叫蔺村,以纪念蔺姓二兄弟舍己救人的美德。兄弟二人留下的窑厂,村里其它姓氏的人继续开,而且越开越大,越办越红火。
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去。往昔的记忆犹有留存。1979年蔺村挖排碱沟时,曾挖出一个长六七百米的窑厂遗址,佐证了当年蔺村人继承蔺氏兄弟遗志,大办窑厂的一段历史。
刘秀屈驾穿卒衣
在下邽镇东北五里处,有个叫屈驾的村子,也叫屈驾庄,周围人都称简阙庄(屈驾连读发出的音)。说起屈驾村的名字,还得说一段王莽赶刘秀的故事。
刘秀初次起兵时,王莽兵强马壮风头正盛。刘秀好不容易凑起来的一点人马,哪里经得起王莽强大军力的攻击。没交手几个回合,就被王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胸怀大志的刘秀一下从天上跌到了地上,一时如丧家之犬,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逃亡之中。
某天,人困马乏的刘秀逃到渭北下邽东边一带,正打算歇歇脚,喘口气讨点水喝。谁知王莽的追兵说到就到。刘秀气还没喘顺,就见不远处追兵扬起的沙尘滚滚而来,遮天蔽日,愈逼愈近,一时慌了神,以为天不助刘。他仰天长叹曰:老天真要杀刘秀吗?遂装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躺在地上等着被抓。见此状况,刘秀身边的一个亲兵急了,他想起平日刘秀对自己的好:一次母亲病了,无钱医治命在旦夕。刘秀知道后,坚持卖掉自己的一块玉佩,这才抓药救下了母亲的命。想到此,他顾不得君臣之别,毅然脱下自己的卒衣,和刘秀互换。此时刘秀也顾不得身份了,穿上卒衣开始了生死大逃亡。
再说那位亲兵,自从穿上了刘秀的衣服,他就没想活,心里只有舍身救主四个字。只见他转身向南跑去,还装模作样边跑边喊:“挡住贼兵,别让过来!”王莽的追兵都以为他就是刘秀,纷纷朝着他跑的方向追去。刘秀趁机撒腿跑向北边,最后躲在一片芦苇丛中。从芦苇缝隙中,刘秀清楚地看到,那位亲兵尽管没命的往南跑,最后还是被王莽的追兵赶上了。一群人将他压在地上动弹不得。只听他们兴奋地大喊:“刘秀抓到了!”,这几个兵心想这回要发大财了,要升官了!怕“刘秀”跑掉,他们把假刘秀压得死死的,连气都喘不过来。这时,带队的将官赶到了,士兵们立刻让出一条路。将官抓起被压得半死不活的假刘秀仔细一看:这哪里是刘秀!才不过二十几岁的娃娃,刘秀都三四十岁了。大吼一声:“你们瞎眼了,这是刘秀吗?”士兵们的幻想一下破灭了,什么升官发财都成了泡影。因为愚蠢,他们还被长官抡圆扇了几个耳光。那几个肚里窝着邪火的士兵被激怒了,齐刷刷举起手中明晃晃的长枪向假刘秀刺去。刹那间鲜血像喷泉似的冒了出来,染红了大片土地。这个亲兵用自己的生命,回报了刘秀的救母之恩,诠释了忠的代价。
这一切,刘秀都在芦苇中看得清清楚楚,他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刘秀在心里暗暗发誓:我如果有登基的一天,一定要为他封侯厚葬。后来刘秀果真当上了东汉的开国皇帝,是不是为那个替他而死的亲兵封侯厚葬,今人不得而知。人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 为了刘秀坐上皇帝宝座,死了多少人说得清吗?刘秀封得过来吗?在山呼万岁的喧嚣声中,也许刘秀早就把当年的许诺抛到了九霄云外。当地民众为纪念当年圣驾在此地受了委屈,遂将村名改为屈驾庄,以纪念皇帝当年的苦难。
老君庙合救刘秀
在临渭与蒲城交界处,有个村子叫庙合。过去归凭信管,撤乡并镇后归了吝店镇。这个不起眼的村庄因一件事小有名气,这就是“一村两县”。
庙合有七个村民小组,其中六个归临渭区吝店镇庙合村民委员会管理,而剩下的一个组却归蒲城县党睦镇沙坡头村管理。听起来有点奇怪,同在一个村子,为何要分别让两个县(区)管理?但这就是事实,而且谁也无法改变。据说解放前这一个组就归蒲城管,村民们习惯了,也不愿意改过来归临渭区,历史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在庙合村及附近,有一个流传了多少辈人的故事,那就是老君犁地救刘秀。传说汉室后裔刘秀,见王莽篡权心有不甘,决心夺回汉室江山。他召集人马购置兵器,起兵造王莽的反。谁料人寡势弱天不助人,被王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兵败的刘秀只好带上残兵败将逃命,光复汉室的宏图大志暂且放一放,先保住小命要紧。在南山呆不住了,渭河南又无处可藏,刘秀就想到地广人稀的河北躲一躲。
这一天,刘秀一行人来到渭河边,看到河里有一条小船,忙喊过来,说要摆渡。船工闻声赶了过来,刘秀摸遍全身却找不到一文钱。侧耳听听,远方传来了王莽追兵的阵阵马蹄声。刘秀急了,解下自己腰间的一块佩玉递于船工,哀求道:“ 我身上实在没有钱了,这块玉佩你且收下。请问老伯尊姓大名?容在下来日再报!”船工只说自己姓闵,没有再提钱的事,忙用力撑杆将刘秀一行渡向对岸。在河北岸,已经暂时脱离危险的刘秀在一涝池边洗了洗两脚泥巴,这个村子以后就叫了洗泥村。时间一长叫转了音,就变成了今日的信义村。直到如今,刘秀洗脚的涝池还在,它还在向一代代人无声的诉说着昔年的故事。
闲话打住,咱接着说刘秀逃难的故事。当刘秀一行逃到凭信东边的义石村时,明明听见后边追兵就要赶来,就是上不去马,越急越没用。正在这时,平地突然长出一块石头,刘秀这才慌忙跨上马赶紧逃命而去。刘秀心怀感激地说道:“此义石也!”以后,这里就有了义石村。刘秀逃到庙合村西南的古城时,王莽的追兵又赶上来了。但听耳边喊声阵阵,眼前却一马平川无处躲藏。刘秀只狠无地缝儿可钻,就在此时,他看见有一老者在地里耕地。他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忙上前跪倒求救。也是刘秀福大命大,不该命绝此地。你道这老者是谁?他原来就是天上大仙太上老君,这时正套着自己的坐骑神兽青牛,在悠哉悠哉的犁地呢。他当然知道刘秀有皇帝命,于是叫刘秀躺在犁沟内,口噙一根芦苇呼吸,然后吆动青牛将泥土盖在刘秀身上。
刘秀何许人也?那可是后来东汉的开国皇帝,真龙天子!闻听刘秀有难,凤凰、喜鹊和百鸟哪敢怠慢,都赶紧飞来在空中为刘秀搭起凉棚,遮住了太阳光的照射,怕热着未来的皇帝。刘秀躺在犁沟里,身上盖着泥土,看上去和其它地方毫无二样。你说怪不?偏偏不知谁家的牛跑过来了,不知好歹的在刘秀身上踩了一脚。刘秀强忍着痛,心里骂道:“我要叫你踩我的蹄子烂成两半!”算是祸不单行吧,不一会又跑来一头骡子,偏偏也踩在了刘秀身上。刘秀气不打一处来:“你这没眼色的畜生,让你断子绝孙才好!”人常说,皇上是金口玉言,说啥有啥。后来牛的蹄子就成了两半,骡子就再也没有了后代,这都是当年踩了刘秀闹的。
就在这时,王莽的追兵赶到了,到处找不到刘秀。爱说闲话的喜鹊说:“这搭哩,这搭哩!”山老鸹赶紧掩盖:“瞎话,瞎话!”后来刘秀坐上了金銮殿,想起当年逃难中的事,就奖赏当年为自己打掩护的山老鸹一个银项圈。你看如今山老鸹脖子上都有一圈白白的毛,那就是当年刘秀赏的。爱说闲话的喜鹊,被刘秀咒得夏天没毛(其实是季节性换毛)。
待到刘秀的爱将姚其马武从姚其寨赶到救驾,王莽的追兵已经走了。姚其马武一行护着刘秀向西南逃去,来到红池村时,刘秀的坐骑实在是渴了,不好好走。这时正好看见村里有一个大涝池,刘秀就下马让牲口喝水。那马渴极了,头插入水中,不歇气咕嘟咕嘟把肚子喝得溜圆。由于热极了,又喝得太快,结果炸了肺,吐了许多血,满涝池的水都被染红了 ,后来就得了个红池的村名。刘秀逃命时不小心踩倒了老百姓的棉花,慌不择路的刘秀顺嘴胡说道:“踩倒的棉花结得多。”棉花让皇上咒了,岂敢不遵旨。结果,踩倒的棉花结桃就是多,如若不信,你就去地里亲自看看!
为报当年老君救命之恩,刘秀后来让朝廷专门拨款,在庙合村先后建起了娘娘庙、老君庙和菩萨庙,让他们享受人间香火供奉。村民为纪念刘秀当年在此受难,也建起了汉王庙(刘秀庙),庙内高悬“汉光武帝”巨型牌匾。这一带也就有了老君犁沟的传说。和庙合相邻的蒲阳村的庙后边,后来还长有一种奇怪的芦苇,中空无节,就像当年刘秀躺在犁沟里,嘴里噙的芦苇那样,这样的芦苇只有这里才生长。据说,当年刘秀在此遇难是二月初四。庙建起后,二月初四就成了庙会日。庙会期间,山西、甘肃的竹器、木材、牲口,北边的石器、瓷器一起涌向这里。周围群众都携老扶幼赶庙会,唱大戏,耍社火,热闹非凡。庙会一直延续到四月八日下邽古庙会开始才算结束,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
作者简介
王安宁,网名乡野村夫。共和国同龄人,老三届初中生,青春被军营染绿,一生在乡镇工作,爱好旅游唱歌,亦喜读书写作。在中省市报刊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多次在中省市征文中获奖,作品被十多种国家级图书收录。著有散文杂文集《蝉儿声声》、《梦里故乡》,乡土文学《临渭地名故事》、《渭北民俗》和《话说寇准》。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渭南日报签约作家。《渭水之光》签约作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