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察楼盘
沈阳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明显跃升
10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姜晓华出席发布会并介绍有关情况。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6923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9027.1亿元,年均增长5.5%,比“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提高2.7个百分点。国家赋予我市新的城市性质,由“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升级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沈阳都市圈成为东北第一个、全国第九个国家级都市圈。消费活力充分激发,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54.8亿元,是2020年的1.2倍。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全市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老原新”21条产业链聚链成群,10个重点产业集群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高端装备、汽车、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5个产业集群突破千亿。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工业母机、航空3个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5%,比2020年提高9.2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新跃升
沈阳连续4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中实现晋位升级,跻身全国20个科技强市之一,连续5年入选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投入运行,太行实验室辽宁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8个。“十四五”期间,新增两院院士6名,总数达到28名,截至2024年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3274人,是2020年的2.7倍。
重点领域改革开创新局面
沈阳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被国务院确定为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典型案例。国企改革纵深推进,2024年国企营业收入增长49.5%,沈鼓集团混改新模式入选中国改革典型案例。全市实有经营主体138.1万户,比2020年同期增长51.2%。
高水平开放合作展现新格局
“空陆海网”对外开放通道不断拓宽,开通全货机航线8条、国际客运航线17条,获批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实现“三通道六口岸”全覆盖。2024年全市出口总额达到582.4亿元,较2020年增长112.2%,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86家。
城市功能品质获得新提升
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2024年桃仙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2374万人次,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2号线南延线、3号线西段及4号线一期开通运营。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成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截至2024年改造提升101条大街主路和825条背街小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累计建设口袋公园3098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8天,比2020年增加31天。
民生福祉保障达到新水平
沈阳市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4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实施“舒心就业”工程,城镇新增就业累计55万人,成为“中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实施“幸福教育”工程,获批东北首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实施“健康沈阳”工程,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竣工验收。
风险化解实现新突破
沈阳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扎实推进“一行一策”化险改革,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青年大街沿线12个停缓建项目全部盘活,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来源:沈阳日报)
沈阳都市圈建设稳步推进 打造东北振兴重要增长极
“十四五”期间,沈阳都市圈成为全国第九个、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全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不断提高都市圈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都市圈经济总量占东北地区比重由2021年的23.4%,提高至2024年的24.6%,正在加速建设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
【推动规划共绘统领】
建立书记市长联席会议决策等四级工作机制,制定《沈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及交通、产业、科技等21个专项规划,协同推进132个重大项目和82个合作事项。
【推动交通共联畅通】
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沈白高铁开通运营,沈丹铁路外迁建设工程年内竣工,东部旅游大道、沈阜开发大道沈彰连接线建成通车,正在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的通勤圈。
【推动产业共链协作】
协同培育装备制造、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五大产业生态圈,推动中德产业园鞍山协同园、沈本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合作园区建设,鞍山、阜新等城市40余家企业在沈阳设立研发中心、贸易总部等,形成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推动平台共享拓展】
加快推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平台等资源共享,东北科技大市场、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平台服务都市圈城市,创建全国首个都市圈“共享用工”平台,226家医疗机构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推动生态共保提升】
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都市圈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以上。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柳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获国家试点。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推动文旅共建融合】
组建都市圈旅游产业联盟,联合策划开发旅游线路108条,举办“七星合耀”文物联展等活动,开展龙舟大赛、电竞大赛等都市圈赛事50余场。
【推动社会共治联动】
都市圈各市签署协同立法协议,制定全国首部都市圈旅游立法。开展政务服务一体化专项行动,公积金异地提取、引进人才落户等245个事项实现跨域通办。(来源:沈阳日报)
沈佳高铁沈白段将实施4-8折不等的票价优惠
10月28日,沈阳至佳木斯高速铁路沈阳至白河段(以下简称沈佳高铁沈白段)迎来开通“满月”。一个月来,沈佳高铁沈白段安全运送旅客逾66万人次,客流持续火爆。
沈佳高铁沈白段2025年9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线路全长430公里。目前,最高时速按350公里运营。开通运营初期,铁路部门按照日常线、高峰线安排旅客列车开行,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最高达到64列。
沈佳高铁沈白段开通后,通过与京哈、沈大等高铁路网相连,在东北地区首次形成了高铁“O”形闭环,串联起沈阳、长春、长白山、通化、抚顺等10座城市,高铁轨道上的城市“朋友圈”越扩越大。同时,有效解决了东北东部地区“旅长游短”困境,沿线文旅部门加大旅游市场投入,通化、白山等地区均推出了凭高铁车票,享受A级旅游景区首道门票优惠等政策,吸引游客前往。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即将对沈佳高铁沈白段动车组列车实施4-8折不等的票价优惠,让旅客拥有更实惠更多样的出行选择。
据悉,沿线各车站不断打造站车文化、提升服务质量,让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来源:沈阳日报)
我省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
10月27日,记者从辽宁省人社厅网站获悉,省人社厅、财政厅、税务局联合发布通知,自2026年1月1日起调整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档次标准,并优化缴费补贴机制,通过“多缴多得”激励政策推动待遇水平提升,促进养老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
缴费档次统一调整为9档
2026年起全省实施
根据通知,自2026年1月1日起,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档次调整为9档,分别为:每年200元、300元、500元、8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省人社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灵活就业人员年参保缴费额等情况,适时调整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档次标准,各市不再自行调整缴费档次。
此次调整旨在通过规范缴费层级,引导参保居民根据经济能力选择更高档次缴费,为长期待遇增长奠定基础。
缴费补贴与档次挂钩
鼓励“多缴多补”
对应200元至5000元9个缴费档次,各地缴费补贴标准应不低于40元、50元、70元、100元、120元、140元、160元、170元、180元,缴费补贴所需资金由市、县政府承担。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缴费补贴水平,对选择较高档次缴费的人员可适当增加缴费补贴。参保人按年缴费期间出现中断缴费的,补缴时不享受政府缴费补贴。
困难群体保留100元缴费档
政府代缴叠加补贴
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仍保留每人每年100元缴费档次和政府给予每人每年30元的缴费补贴政策。鼓励缴费困难群体在政府代缴养老保险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择较高档次缴费,进一步增加个人账户积累。同一个缴费年度内,个人缴费与政府代缴费的总额应与现行各缴费档次标准保持一致,并按缴费总额相对应的缴费档次享受政府补贴。
集体补助与社会资助并行
细则将另行制定
通知提出,鼓励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及个人为参保人提供缴费补助或资助,具体实施细则由省人社厅会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此举旨在拓宽养老保险筹资渠道,通过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参保人待遇水平。
强化政策宣传
推动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
省人社厅要求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全面精准宣传政策内容,引导城乡居民“早参保、多缴费、长缴费”,切实提高待遇水平。通知明确,自2026年1月1日起,全省原有缴费档次及补贴标准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一律按新规执行。(来源:辽沈晚报)
责任编辑:李佳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