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宝岳: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研究生。 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研究员,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中心岗位科学家,食品科学博士,注册营养师。
文章来源:范志红—原创营养信息
已授权《临床营养网》转载
在如今的网络语境中,「白米饭升糖快」 似乎已成为共识,不少减肥者因此将主食视为洪水猛兽。甚至一些体重很正常的人,也在有意无意地少吃米饭。
不少人转向了土豆、红薯等「粗粮」,用它们来替代米饭、馒头、面包等日常主食。但是,按吃进去同样数量碳水化合物来比较,土豆真的会比米饭的餐后血糖更低吗?
![]()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AI配图)
答案是:不一定。
因为这个问题太粗放了,没法回答。
首先要弄清楚,是什么品种的米,什么品种的土豆,米饭是怎么煮的,土豆 是怎么做熟的,是冷的还是热的,配合什么食物吃的......
总之,食物品种、烹调方法、烹后处理、食物搭配等都有影响。
还要考虑到:是谁吃的,吃的速度,吃的方式,吃完之后有没有体力活动,有没有精神压力,等等。
总之,影响食物血糖反应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文章约3千字,没有时间阅读的朋友们,可以关注突出显示的内容,再拉到文章末尾,看结论和建议。
1. 土豆和土豆不一样
从已有研究数据来看,土豆 GI 到底是多少,有好多个数据。
让我们先来看看《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1]中的数据:
煮土豆的 GI 值是 66,烤土豆是 82,土豆泥是 87,炸薯片是 60。
有学者把影响土豆 GI 值的因素做了个图[2],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品种和栽培方法。2005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用同样烹调方法,8 个品种的土豆GI值数据差异甚大,最低的 56,最高的 94。土壤条件、生长温度、病虫害等都会影响到土豆淀粉的特性,也就会影响到 GI 值。
——烹调处理。蒸、煮、烤的时间,烹调后软硬程度等都有影响。我们曾经对土豆用不同方式烹调后的 GI 值进行过梳理,发现 GI 值差别非常大,从 44~106 不等[3]。
——加工方法。比如炸薯片因为质地坚硬,GI 值只有 56;而土豆泥的 GI 值则可以超过 100。我们自己也做过测定,发现加热时间较短的脆土豆,和加热到面软状态的软土豆,血糖指数差别非常大,一个是 56,一个是 83[5]。
——抗性淀粉含量。比如烤熟的红皮土豆,GI 值可以从热乎吃的 89 下降到冰箱冷藏一天的 56,因为冷藏会促进抗性淀粉产生。此前有综述表明,冷藏可以让熟土豆的抗性淀粉含量上升到 5%~11%,但仍然远远低于生土豆的 69%[5]。
当然,到底冷藏能产生多少抗性淀粉,还要看具体品种。有些品种即便冷藏后也「不善于」产生很多抗性淀粉。
——食物搭配和添加成分。有关这个问题这里先不细说,我们此后再详细解读。
![]()
2. 米饭和米饭不一样
同样是米饭,不同品种、不同烹调处理时,血糖效果也差异甚大。按我国食物成分表[1],白米饭(长粒籼米)的血糖指数(GI)是 82,而(短粒粳米)是 90。
稻米的品种、加工精度、烹调方式都会影响米饭的血糖反应。糙米、发芽糙米、蒸谷米等煮出来的米饭低于白米饭,籼米(泰国米类型的长粒米)低于粳米(东北米类型的短粒米),粳米又低于糯米。
我们以前梳理过有关米饭烹调与血糖反应的研究[6],发现以下因素有较大影响。
——煮饭前泡米。提前浸泡大米会加快淀粉消化率,而且浸泡温度越高、浸泡时间越长则淀粉消化速度越快,理论上说有利于提升 GI 值。即便是糙米,如果提前浸泡一夜再煮,煮后趁热吃,其 GI 值可以高到接近白米饭的程度。
——煮饭时的水米比例。多加水,煮出来的米饭更软更易消化。少加水会降低大米淀粉的膨胀程度,阻碍淀粉酶作用,从而延缓消化。放水较少,煮后米饭颗粒的体积偏小,口感偏硬,则餐后血糖反应会比较低。
此外,煮饭时的水质也有影响,含钙硬水煮出来的米饭比较硬,有利于降低消化速度。
![]()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AI配图)
——煮饭方式。有研究对蒸、煮、压力锅煮 3 种烹调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从淀粉糊化度和消化速度来说,蒸米饭最慢,煮饭其次,压力锅最高。无论白米饭还是糙米饭都有这个规律。
——冷藏处理。冷藏后会产生一部分抗性淀粉,如果复热的时候温度较低,有利于降低米饭的 GI 值。但冷藏的效果和稻米品种有关。有些稻米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过低,尤其是糯米,冷藏后产生抗性淀粉的效果不明显。
3. 最新血糖研究:土豆和米饭,是谁的「爆血糖食物」
前面说到,米饭和土豆本身的品种、加工、烹调会影响血糖反应。但是,即便完全一样的食物,吃了之后的血糖反应也是因人而异的。
最近,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相关研究[7]又证明了这一点。
这项研究让 55 名无 2 型糖尿病病史的受试者先后食用 7 种标准化的碳水化合物餐食,其中包括了米饭、面包、土豆、意大利面、豆类、混合浆果和葡萄。每种餐食精确控制碳水化合物含量为 50 克,每种餐食至少重复摄入两次。
![]()
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的有关血糖反应个体差异的研究
抛开其他食物不谈,这里只看米饭和土豆的结果。按照平均数据来说,米饭是引起血糖升高最明显的食物,土豆低于米饭。
不过,具体到每一个人来说,排序就不一样了。
对 35% 的受试者来说,米饭的血糖反应最强烈。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对土豆的血糖反应最大。
对受试者的代谢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对土豆反应最大的人,以胰岛 β 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的人为多。其中有的受试者在吃土豆之后,餐后血糖峰值能高到接近 240 mg/dL(13.4 mmol/L),但吃米饭也可以超过 220 mg/dL(约12.3 mmol/L)。
![]()
![]()
图:土豆敏感受试者和米饭敏感受试者的连续血糖检测数据示例[7]
相比而言,有些对米饭最敏感的受试者,吃米饭后血糖峰值最高为 160 mg/dL(9.0 mmol/L)左右,而且下降速度较慢;在吃土豆的时候,他们的血糖却相对平稳一些。研究者表示,亚裔中这种类型较多。
在这项研究当中,给受试者吃的土豆碎或土豆丝(shredded potato)是购买的商业产品,预先制作好后冷冻起来,然后再由受试者自己用微波炉加热后食用的。研究者表示,经过冷却增加了抗性淀粉的水平,其膳食纤维含量也比白米饭更高一些。为什么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能力弱的人反而对它反应更大呢?作者对此并没有给出答案。
论文作者并没有详细介绍米饭和土豆烹调、冷冻和复热的具体细节,也没有给出食物的营养成分差异。但是按论文中的有限信息,可以做出以下推测:
其中煮饭使用的大米是泰国香米,它属于长粒籼米。如果换成东北米那种煮出来更软糯的粳米类型,血糖反应会更高,大概率不会输给土豆。
因此可以这么说:
对有胰岛 β 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的人来说,煮软/烤软/炖烂的土豆,和白米饭一样,都是高血糖反应食物,不必争个孰高孰低。
同时,也有很多亚洲人吃米饭时的血糖反应比较高,土豆反而相对好一些。
当然,这也要看土豆的具体品种和烹调方法。土豆到底煮到多软,是煮软了趁热吃,还是放凉后吃;冷藏冷冻之后再次加热是加热到什么程度,等等。
但无论如何,像「醋溜土豆丝」这种吃法,理论上说,血糖反应会比较低。因为这种脆土豆丝质地紧密、咀嚼性强、淀粉糊化度低,消化速度肯定会比较慢。其中没有糊化的淀粉,属于抗性淀粉。抗性淀粉并不引起血糖升高,而且在结肠发酵之后产生短链脂肪酸,还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
只是需要记得,在吃炒土豆丝的时候,不要放太多油,而且适当替代一部分米饭,而不是额外吃进去太多淀粉。
总之,米饭和土豆谁是更厉害的「爆血糖食物」,真的没法一句话回答。
最好的方式,还是戴个连续血糖仪,自己观察餐后的血糖曲线,以及身体感觉。
对于没有胰岛素抵抗,也没有 β 细胞功能受损问题的人来说,有时用蒸土豆替代一部分米饭,仍然是一个有利健康的做法。毕竟土豆比米饭含有更多的钾、维生素 B2、维生素 C 和膳食纤维,而且饱腹感指数也更高,有利于预防高血压,也有利于预防肥胖。
封面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AI配图
参考文献:
[1] 杨月欣主编. 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一册[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2] Sagili VS, Chakrabarti P, Jayanty S, et al. The Glycemic Index and Human Health with an Emphasis on Potatoes[J]. Foods. 2022, 11(15):2302.
[3] 林金雪娇,范志红. 马铃薯食物血糖指数与慢性疾病风险[J]. 中国粮油学报,2017, 32(12): 25-30.
[4] Zhao W, Zhou Y, Yuan Y, et al. Potato Preload Mitigated Postprandial Glycemic Excursion in Healthy Subjects: An Acute Randomized Trial[J]. Nutrients, 2020, 12, 2759.
[5] Tian J, Chen J, Ye X, et al. Health benefits of the potato affected by domestic cooking: A review[J]. Food Chemistry, 2016,202:165-175.
[6] 娄鑫玲,范志红. 米饭饮食与血糖控制. 中国粮油学报,2022,
[7] Wu Y, Ehlert B, Metwally A A, et al. 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glycemic responses to carbohydrates and underlying metabolic Physiology [J]. Nature Medicine, 2025. Published online: 04 June, 2025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截止到 2025 年 10 月 29 日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404946名。更多信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