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廷琳,字君玉,祖籍直隶(今河北省)霸州香营村,先世迁居今固安县牛驼镇南赵各庄。清光绪丙午年(1906年)科优贡生。一生勤奋治学,精心从教,积卷藏书,著述史志诗文,世称贾明经,为清末民初本县著名文士。其品德才学及斋藏帙卷皆称县内佼佼者。
![]()
贾先生出身耕读之家。祖父贾光明(字月塘),早年修业于霸州学宫,出学后从业塾馆儒师。对儒学经史文赋诗词颇有造诣,为清制增广生力。月塘先生性端品正,循礼遵法,平常中少言笑,博极群书,从教一丝不苟。兼精医道针灸,星平相术。其医术针灸,称著—方,惠泽乡里,施善于人。光绪间某年夏,霍乱病猖獗四乡,他遍施医术,经医救活命者达百余人。
先生之子芳芝承父医业,又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凭借父亲的医术针灸,在固安遭遇饥荒时,再度解难群众,继惠桑梓。贾氏父子行义疏财,周济难者,厚德众望,遍传四乡,受人称颂。但月塘先生终生以从教为主业,每临课,执教谨严,以身作则。凡就学者在二三年内,就能打下良好修学基础。晚年,家境日渐充裕,谢职还乡,于本村仍专设塾馆,亲身执教。据早年受业弟子、县人清贡生万煦追述称:“先生学优教善,于我受益最深。”是时本村青年刘凤池(字翰臣,著名国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凌沧先生之父)家境贫寒无力进学。先生见其聪慧好学,有培养前途,便招来免纳束脩费用进塾受教。几年后,刘先生学业成就,成为县内有名望的村塾儒师。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廷琳七岁时,先生病逝。其后,家境日趋中落。贾廷琳十二三岁时方得入庠,又从业于刘凤池先生为师。刘先生则以恩师贾光明对待自己那样,施恩于廷琳。廷琳的早期学业成就,一方面直接受益于祖父贾光明的熏陶感染,一方面得力于蒙师刘先生的精心教诲。
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知名儒士、江西丰城人氏毛庆蕃(字实君)来固安任永定河道。此间贾廷琳等正进学县学攻读。毛到任不久,便遍询人才,经县学教谕陆庆格引荐与廷琳等相识。廷琳常往来道署,聆听毛师教诲,以性近好学善读结为师友之交。其后,廷琳又相继受业于武强宿儒贺培新(字松坡)、都门馆师边子雅、县方城书院儒师宁河高熙亭(字赓恩),并常立本县前儒翰林院检讨高润山门下恭听指点。与同年学友魏联芳、曹树殷、王尚义等交往深笃,常相聚学经论道,日夜不厌。因魏珍视廷琳才学,特赠字君玉。清季岁科间,三年内魏联芳、刘凤池、贾廷琳曾先后科试轮次各列第一,传为一方佳话。
![]()
廷琳与毛先生相处时久,倍受教益。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毛庆蕃擢任直隶布政使,于藩署设储才馆(今保定市莲池),特电招固安万煦、曹树殷、贾廷琳、王尚义、李芳园等十余人至省城储才馆深造。由毛先生亲自督讲古今实学。其间廷琳最为先生器重。时过不久,毛先生又迁任江苏提学,甘肃布政使,兼陕甘督篆,廷琳随其任职,历经数省形影不离,逾十年之久,路行万里视野大开,学识广增,从而奠定了他成业治学的基础。
民国六年(1917年),他结束了游学陪任的生涯,回到故乡,在纪家营寇宅任家馆儒师,授教之余写出王尚义所著《齐东家话》一书序言。次年十月十日徐世昌就任北京政府大总统后,廷琳为徐府幕宾,曾参与中英关于中印边界谈判事宜,并在当时改变社会风尚禁烟、禁娼中躬身尽职,锐行正规,为幕府佐政中主力之一。民国十一年(1922年),徐世昌被直系军阀赶下政治舞台后,退居天津。经贺培新先生荐举贾廷琳受聘为徐府家馆教师,以儒学经史文赋诗词传授徐氏子侄。执教期间,以学富善教受到徐氏青睐。身居府馆,传业之余,又得机饱览徐氏家藏大量历代书籍、碑帖及名家书画。在教学相长中,学识再度升华,并随手摘写文史资料,为撰文修志做了必要准备。
![]()
由于从教府馆,身居都会闹市社会上层,有机得与当时社会名流梁启超、刘承干(字翰怡,商务印书馆主编)、朱益藩、潘龄皋等人结识,频频交往,互赠书札,传览撰文,谈论著述,友谊默契。数年后徐以大量经、史、子、集惠赠,专程抚送廷琳返回故乡。贾先生回到久别的南赵各庄家中,整顿家园,辟设书屋,取名“无闷斋”。终日修身养性,专心治学,撰文修志。在近二十年的岁月里,先后写出:《固安文献志》《明清两代遗闻》《永霸掌故汇编》《固安县志》《固安武县志》和《无闷斋诗文集》等著作手稿,计上百卷,达数百万字。上述原著手稿,在“文革”中付之一炬,今已失存。其中仅《固安文献志》成书后,经当时县长李海荃过目,视之为奇才之作,送稿京都,欲刊印行世,中途因直奉战乱停印。后有谢仲鲁来任固安县长,下车伊始,即闻是编,慨然相助,集筹巨资,再度付排,至民国十七年成书问世。
![]()
《固安文献志》封面题字为朱益藩署检,扉页题字由梁启超署检。卷首有徐世昌、梁启超撰文,本县名儒高润生,县长谢桐森(字仲鲁),先生同学曹树殷、杨淑皋、王尚义等为之撰序。全书共二十卷,约十六万字。徐世昌誉此志:“功力既独深于著书体例闻于先辈者,又独至宜其书之美富与昔之辑一方文献者不侔也。”梁启超赞此志:“取材丰而核,在方志中独创新体,下朽之业也。”其他序文均对该志传留“固安遗闻忆事,开志乘之新纪元,功于桑梓”等业绩做了称颂。
![]()
![]()
![]()
贾先生为撰此志,呕心沥血,历时十年,查览古今书籍上万卷。此志实为固安有史以来仅有的一部文献专志,是一份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先生一生著述宏丰,今可见者,仅有《固安县志》(1942年版)第五册卷三文献志·艺文中所载十余篇诗文。本文择录其中题为《戊辰重九日叔允先生招予敬陪府主公水竹村人暨醉真濠园二主同饮于海曙楼》七律四首以飨读者。
一
尊酒叨陪兴倍豪,主宾联袂更登高。
题襟沽上寻鸿爪,望海楼头醉蟹螯。
乌帽九秋风落孟,黄花三径句吟陶。
十年莲幕蒙青眼,衡泌相依世外逃。
二
露白葭苍旅雁翱,欣逢佳节共登高。
微才幸预吴规宴,拙句惭题梦得糕。
清酒百壶期酩酊,雄谈四座尽贤豪。
主人大树才尤健,黄绢词成试彩毫。
三
击筑酣歌感二毛,已无浩气学荆高。
札陵巫峡吟秋兴,陶令田园醉浊醪。
人比黄花同影瘦,事追白社共命逃。
生平第一陪佳宴,餐得秋英继楚骚。
四
萧萧木叶不亭皋,五十为诗我愧高。
腊屐几双游不厌,催租屡至兴偏豪。
干戈大地犹戎马,诗酒生涯恣老饕。
敢说邹皋叨侍从,苦吟未就首频搔。
贾先生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卒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终年五十一岁。他病逝后,曾引起县内文教界及士绅哀痛。本县渠沟清光绪进士翰林院检讨高润生送挽词以示哀悼。同年同学、光绪丙午科优贡生、本县教育局局长王尚义题《哭贾君玉同年》七律一首:“浮生梦幻本蜉蝣,恨是君先赴玉楼。肠听哀音惊欲断,手存志稿待谁修。文章素本齐班马,寿命今何等魏刘。半百光阴方过数,大名痛已足千秋。”
![]()
贾廷琳先生,室下三子二女:长女锡瑶、次女锡琬。长子锡琛,民国辛酉京师法政学校肄业,持家务农,曾致力于《固安文献志》《固安县志》编修工作中的采访。次子锡珪、三子锡珊均毕业于中等学校。他们仍从其父业,建国前后各任本县中、小学教师。今长子、次子已病故。三子锡珊年逾古稀,离职在家以绘画颐乐晚年。他的工笔山水画很有功力,画风端雅秀丽,饶有风度。1987年被北京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接纳为会员。其作品《高山访贤图》在建国四十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中入选参展并颁发本人荣誉证书。1990年大兴、固安两县书画联展也展出了他的国画作品。
(本文据《固安文献志》1927年版,《固安县志》1942年版,和知情人士的口述资料编写,原刊《固安文史文史资料》第三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