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莱是东南亚的袖珍小国,国土被马来西亚三面包围且被切分为两部分,其面积仅0.57万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来看,文莱与婆罗洲(加里曼丹岛)周边的砂拉越、沙巴共同组成一个国家似乎更为合理。
但最终砂拉越和沙巴在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文莱却拒绝加入。
![]()
▲文莱与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和文莱的主体民族都是马来人,马来西亚成立时曾积极邀请文莱加入,文莱却在1963年、1984年接连两次拒绝加入马来西亚。
反倒是贸易发达、华人居多的新加坡在1963年积极主动加入马来西亚,却在两年后被马来西亚中央政府踢出了联邦。
为何同样是马来人为主的文莱,接连两次拒绝加入马来西亚呢?
![]()
▲文莱首都
一、婆罗洲之王
如今的文莱是东南亚唯一的君主专制国家,凭借“全球财富总量第五的王室”、油气资源支撑起来的高福利制度闻名于世。文莱祖上更是阔国,是不折不扣的区域大国。
文莱、马来西亚的主体民族都是马来人,文莱所在的婆罗洲(加里曼丹岛)是全球第三大岛,岛屿的北部和西部是马来人聚居区。
![]()
▲马来人分布(蓝色)
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随着海陆贸易传入东南亚,马来人皈依伊斯兰教后,东南亚出现了众多马来人建立的苏丹国,如马六甲苏丹国、苏禄苏丹国、文莱苏丹国(14世纪中叶建立)等。
![]()
▲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
16世纪中叶,文莱控制了整个婆罗洲北部,是婆罗洲最强大的马来人国家,甚至一度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
![]()
▲鼎盛的文莱控制了大半个婆罗洲并影响菲律宾
文莱(明朝称渤泥)还与中国的明朝建立联系,并不时向明朝贡。
文莱帝国在16世纪后衰落,其东北领土(今马来西亚沙巴州)被苏禄王国占据后,继续控制西北部(今文莱、马来西亚砂拉越州)。
16世纪后,西方势力进入东南亚。至19世纪中叶,荷兰建立荷属东印度,英国渗透控制马来半岛,英荷两国同时向婆罗洲扩张。
![]()
▲19世纪初的东南亚
1840年,文莱国内发生动荡,英国探险家布鲁克协助平叛。至1842年,布鲁克接受文莱苏丹册封成为砂拉越的拉惹(源于梵语,意为王公)。
布鲁克不断施压文莱苏丹,获得了整个砂拉越并成为独立政权,文莱苏丹领地被限于首都周边(大约今文莱领土范围)。
![]()
▲布鲁克王朝(砂拉越)的扩张
1888年,婆罗洲东北部的沙巴成为英国保护领,统治砂拉越的布鲁克王朝接受英国为宗主,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眼见身旁两个地区都被纳入英国殖民体系,无力自保的文莱索性向英国纳上投名状,承认英国是自己的宗主国,接受政治控制的同时也享受军事保护。
婆罗洲政治版图至此稳定,北方是英国控制的砂拉越、文莱及沙巴。文莱和砂拉越作为保护国,保留一定自治权,沙巴作为殖民地受到英国全面控制。婆罗洲余下73%的土地被荷属东印度控制。
![]()
▲瓜分婆罗洲
1890年,英国将林梦地区划归砂拉越,此举将文莱本就剩余不多的领土一分为二,文莱苏丹不肯承认林梦地区的沦丧,林梦问题成为日后文莱-马来西亚双边关系的重要阻碍。
![]()
▲林梦省(黄色)
1906年,英国开始向文莱派驻参政司等官员,行使除宗教和马来传统习俗外的所有行政权,文莱苏丹沦为摆设。
![]()
▲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殖民体系
此时的文莱还在封建传统社会中徘徊,小国寡民的状态让这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但到了1928年,随着沿海油田的发现,文莱在1930年代一跃成为英国殖民地中第三大石油产区。
![]()
▲文莱周边油气资源分布
二、苏丹的隐忧
二战后,1949年荷兰率先承认印尼独立,1954年越南、老挝、柬埔寨相继从法国获得独立。
英国也计划从东南亚撤退,其在东南亚的控制区主要是马来人聚居区,英国暂时没有东南亚殖民地独立的妥善安排,但从地域环境和历史来看,马来半岛、婆罗洲北部分别建立一个国家似乎合适。
![]()
▲20世纪初的东南亚
英国计划撤离东南亚的同时,周边已经独立的国家也在蠢蠢欲动。印尼试图整合全部马来人聚居区,建立所谓的“大印度尼西亚”。因此,印尼毫不掩饰要在英国撤离后,吞并马来半岛和婆罗洲北部。
如果从东南亚脱身,英国并不愿意让印尼抢占自己曾经的势力范围。对英国来说,扶持一个足够强大的亲英政权来对抗印尼才是当务之急。
![]()
▲大印度尼西亚计划
马来半岛在1957年成立“马来亚联合邦”,取得一定的自治权。1961年,马来亚提出“马来西亚联邦计划”,整合所有英属东南亚殖民地,即与新加坡、北婆罗洲组成新国家。
北婆罗洲历史上与马来半岛的政治联系并不紧密,文莱是北婆罗洲三邦中唯一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文莱作为曾经的婆罗洲霸主,也想借建立联合砂拉越和沙巴联邦,重新控制北婆罗洲,这就是文莱的“北婆罗洲联邦”计划。
![]()
▲文莱与砂拉越、沙巴
马来亚和文莱都想自己的计划获得支持,这场关于东南亚未来地缘格局的“计划之争”引发了一次政治博弈。
“马来西亚联邦”计划被包装成一个多赢的方案:英国可以体面地撤离,马来亚可以扩大联邦实力,新加坡可以获得经济腹地,而位于婆罗洲的砂拉越、沙巴和文莱能获得安全发展保证。
![]()
▲东南亚人口密度
北婆三邦当时总人口不足100万且经济落后,英国认为三邦即便合并也无力面对9200万人口规模的印尼。如果采用马来西亚计划,将进一步整合马来半岛的近700万人口,为北婆罗洲提供更好的保护,大家还能共享更大的市场。
在英国支持下,马来亚与砂拉越、沙巴的谈判随即展开。
![]()
▲文莱的英国驻军
与此同时,文莱因二战后出现政党政治,特别是50年代末文莱人民党在阿扎哈里领导下崛起,政治局势让文莱不甘心放弃“北婆罗洲联邦”计划。
![]()
▲阿扎哈里
阿扎哈里进一步完善计划,提出“北婆罗洲联邦”应以文莱为核心。联邦尊文莱苏丹为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首相掌握实际行政权。这个计划背后藏着阿扎哈里的野心,即通过担任首相并架空此前掌握实权的苏丹。
为遏制人民党的力量,苏丹于1962年开始清除政府中的人民党成员,此举激怒了阿扎哈里,他随即指挥武装人员袭击油田,甚至准备捉拿苏丹奥马尔。在英国支持下,苏丹平息了人民党叛乱。
![]()
▲奥马尔苏丹
实际上,从地理、民族和文化上看“北婆罗洲联邦”计划似乎很合理。但在当时的政治现实中,却非常困难。体量更大、人口更多的砂拉越和沙巴不愿意被文莱控制。
![]()
▲北婆罗洲联邦旗帜
文莱的绝对君主制,与沙巴和砂拉越当时正走向更开放的议会政治有本质差别。况且即便联邦成立,也难以对抗印尼的地缘威胁。
人民党叛乱后,砂拉越、沙巴专注与马来西亚的谈判,“北婆罗洲联邦计划”破产。
![]()
▲北婆罗洲计划破产
人民党叛乱以及印尼的野心让文莱感到巨大威胁,外加北婆罗洲计划失败,加入马来西亚并寻得保护似乎箭在弦上。
在平息政变不到一个月,即1963年1月1日,文莱就加入联邦的问题与马来亚展开谈判。
![]()
▲文莱街头
谈判中双方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财政及税收;文莱苏丹在马来西亚联邦统治者会议中的地位;文莱代表在联邦议院中的席位分配。 财政及税收问题的矛盾尤为突出。1960年时,文莱石油年产量超过360万吨,位居全球前五,在东南亚其油气储量仅次于印尼。
![]()
▲东南亚油气资源丰富
油气的生产和出口是文莱的经济支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0%和出口总收入的95%。
马来亚同意让文莱在加入联邦后保留其投资和石油收入,但没有明确说保留多长时间。文莱希望完全保留对石油收入的控制权,而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则希望集中管理所有成员的自然资源财政收入。
关于文莱苏丹的地位问题,双方也存在重大分歧。在马来西亚联邦体制中,马来半岛上有9个马来人苏丹统治的州份,未来马来西亚的最高元首由九个州的苏丹轮流担任。
![]()
▲马来半岛的9个州有世袭苏丹家族
文莱是预备加入马来西亚的地域中,唯一位于婆罗洲的君主国家,人口、面积上无法与马来半岛的9个苏丹国相比,文莱与马来半岛的文化、经贸联系也不紧密,甚至两地的马来语有16%的单词无法互通。 文莱苏丹提出了较高的政治要价,如在联邦议会中获得较多席位,甚至希望世袭马来西亚副最高元首。但未被马来亚方面接受。文莱苏丹担心自己在联邦统治者会议中被边缘化,谈判破裂。
为保住统治地位和巨额油气收入,文莱最终拒绝加入马来西亚。面对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现实威胁,谈判破裂后文莱没有选择独立,而是继续保持英国保护国地位。
![]()
▲守卫文莱油田的英军
1959年,文莱与英国签订宪法协议,文莱的第一部成文宪法诞生。宪法规定文莱收回部分自治权,但国防、内部安全和外交事务仍由英国管理。
1963年,马来亚、新加坡、砂拉越和沙巴联合建立马来西亚。文莱的邻国从英国控制的砂拉越变成了更为强大的马来西亚。
![]()
▲马来西亚建立过程
尚未独立的文莱仍有选择加入马来西亚的权利,但随着马来西亚国内族群冲突升级、马来西亚-印尼围绕北婆罗洲领土争端加剧,东南亚局势日趋紧张。
三、石油王座
马来西亚建立后,印尼对此大为不满,不断派遣军事人员越境进入婆罗洲北部,袭击马来西亚哨所及政府机构,甚至在新加坡的麦克唐纳大厦制造了爆炸案。
马来西亚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支持下开展军事行动,打死打伤越境的印尼军事人员,双方对抗加剧,人员伤亡超过千人。
![]()
▲印尼武装人员前往马来西亚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的族群矛盾也在发酵。马来西亚成立时拥有1040万人口,华人占该国人口约44.3%(包括新加坡),族群规模与马来人(47%)差距不大。
马来西亚华人占比高,得益于华人占绝对多数的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新加坡加入则是因为面积狭小,难以独立运转。
![]()
▲新加坡面积狭小
华人感觉需要各族共享权利,但马来人认为自己是土著民族,必须比华人、印度裔享受更多权利和资源。
为削弱华人力量,马来西亚在1965年将新加坡逐出联邦,大马华人占比从44%下跌至36%。
随着华人政治势力被削弱,马来人几乎独占了马国公务、军队、教育系统(华文学校除外)。
![]()
▲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评价马来人
被迫独立的新加坡面临极大的发展困难,淡水、食品供应匮乏。与此同时,本来与马来亚在政治地位上平级的砂拉越、沙巴两州,也被降级到与马来亚下属州一个级别。
1966年,在国际社会斡旋下,印尼认识到无法从马来西亚手中夺取婆罗洲北部,两国签订条约结束对抗,马来西亚政府开始着手整理国内政治秩序。
![]()
▲印马签署条约结束对抗
例如砂拉越、沙巴两州按规定应获得油气收入的40%,马来西亚成立后,这一收益被马中央政府压缩至5%。
大部分油气收入被马来西亚中央政府收走,当地发展很难自持。曾经说好的限制西马(马来半岛)人口移民、教育、语言等自主权也被马来西亚政府一点点突破。
![]()
▲砂拉越与沙巴被忽视和降级
文莱曾经担心的事情似乎在都照进了现实。新加坡在行政级别上与马来亚平级,却被马来西亚中央政府轻松踢出联邦。如果文莱加入马来西亚,也将面临国力弱小,被马中央政府拿捏的问题。
![]()
▲马来人强调“马来至上”
砂拉越、沙巴油气收入被剥夺,更警醒着文莱人,一旦加入马来西亚,无论当初条约文件写的多么漂亮,文莱永远无法控制自己的油气收入了。
70至80年代,马来西亚仍希望把文莱纳入版图,但文莱对加入马来西亚并不积极,所以合并文莱没有实质进展。由于文莱外交受英国指导,所以两国外交联系大都是通过英国间接开展的,经贸往来也较为有限。
![]()
▲文莱军队
1980年代初,英国已无意也无力继续维持海外保护国,愿意以和平方式赋予文莱独立。
此时文莱的人均GDP因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而跃居世界前列。庞大的国家财富使得文莱完全有能力作为一个微型富国独立生存,无需依赖其他国家的财政支持或市场。
因此,即便马来西亚仍希望文莱独立后能够加入联邦,但文莱人显然不这样想。
![]()
▲富足的文莱人
文莱人口当时仅20万,王室保留巨额财富的同时,只要拿出一部分收入,就能在文莱建成福利社会,为本国公民提供免费教育、医疗和免税政策,从而巩固统治的合法性。
当初因为印尼现实威胁加入马来西亚的砂拉越、沙巴,如今因为地区发展缓慢,再度出现“北婆罗洲主义”的呼声,即应该像文莱那样,保持独立地位并独享自己的资源,而不是加入马来西亚最终被边缘化。
![]()
▲命运不同的三地
为缓解砂拉越和沙巴的不满,马来西亚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两地的投入,试图缩小当地与西马的经济差距,这取得一定成就,如砂拉越州政府收入从2014年的49亿令吉增长至2024年的142亿令吉。
马来西亚议会也适度增加东马两州的议席,使其议员在马国会占比从21%提升至25.2%。但东马经济结构单一,油气开发占经济结构40%左右,当地生活成本长期高于西马,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当地经济面貌。
![]()
▲东马两州近年有所发展
文莱加入马来西亚的另一大阻碍是政治体制不兼容。文莱实行绝对君主制,苏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马来西亚是君主立宪联邦制国家,苏丹的权力受到宪法和民选政府制约。
加入马来西亚意味着文莱苏丹必须接受联邦宪法约束,将大部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移交给马来西亚中央政府。
![]()
▲文莱皇宫,苏丹必须确保自己的至高无上
加入马来西亚,还意味着文莱要引入政党政治,这将冲击文莱现行的君主统治模式,1962年文莱人民党的叛乱还历历在目,文莱苏丹对此难以接受。
文莱仍未放弃林梦地区主权,可就算加入马来西亚,文莱也无法拿回这部分土地,林梦主权争端也是文莱加入马来西亚的一大阻碍。
![]()
▲文莱被一分为二
1984年1月1日,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向全世界宣布文莱将“永远是一个主权、民主和独立的马来穆斯林君主制国家”,文莱正式独立,就此结束了与英国长达96年的保护关系。
![]()
▲哈桑纳尔苏丹
马来西亚清楚地知道,无法让文莱放弃其绝对君主制和石油财富。经过二十多年的各自发展,二者的体制和利益鸿沟已无法弥合。马来西亚尊重了文莱的选择,成为最早承认文莱独立的国家之一。
截至2024年,文莱人均GDP突破3.5万美元,高于日韩等国,位居亚洲第5位。马来西亚位居亚洲第18位,人均1.3万美元。
![]()
▲文莱苏丹专机
截至2024年,马来西亚是文莱第四大出口国及第一大进口国,因为是唯一的陆上邻国,文莱39.6%的商品进口自马来西亚。
![]()
▲文莱-马来西亚边境口岸
根据地缘环境的不断变化,小国文莱在1963年和1984年两次放弃加入马来西亚,如今,独立的文莱凭借石油带来的财富,早已发展成亚洲的一个低调又神秘的富裕国度。
![]()
▲独立自主的文莱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