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法国在非洲殖民史上,遇到过无数“听话”的殖民地,可布基纳法索不是其中之一。
这个被法国命名为“上沃尔特”的地方,贫瘠、落后,却在殖民与独立的拉锯中,把法国拖进了财政泥潭。
![]()
殖民货币的锁链
如果不理解CFA法郎,就看不懂法国和布基纳法索的经济关系。
1945年,法国二战后经济动荡。为了稳住殖民体系,巴黎推出了CFA法郎,名字好听,全称是“非洲殖民法郎”。
![]()
挂钩法郎汇率,背后却是法国财政部控制外汇储备的制度设计。每个成员国必须把一半以上的外汇存在法国国库。换句话说,你赚到的美元、英镑,先要过法国的手。
布基纳法索是典型的农业殖民地,棉花、花生、黄金是命脉。
殖民当局设立了西非银行(Banque de l’Afrique Occidentale),名义上帮殖民地发展,实际上是法国资本的出入口。
贷款多给法商公司,修铁路、建仓库,全是为了出口原料。当地人想借钱搞加工厂?审批难如登天。
在巴黎眼里,上沃尔特的价值,就是一块原料供应区。法国没有在这里搞重工业,连基本的食品加工也懒得投资。
因为在殖民逻辑下,殖民地经济不能独立,否则法国产业链会失去低价原料。
![]()
这套体系运行多年,法国人没吃亏,出口利润稳定,汇率固定,没有外汇风险。可问题出在布基纳法索的底子太薄,经济缺口越来越大。
殖民政府为了维持运转,只能不断加税、榨取农产品,导致本地生活水平长期停滞。对法国财政来说,这里成了一个低产、高维护成本的殖民地。
到上世纪50年代末,法国在这里的行政开支,已经接近税收收入的两倍。要维持官僚体系、军警、道路、港口运输,钱得从巴黎拨。
殖民地财政表上是“负增长”,账面上年年亏,法国国会的预算报告甚至直白写过:“上沃尔特财政依赖补贴。”这话放在非洲殖民地里不多见。
更要命的是,CFA法郎的固定汇率让布基纳法索的出口缺乏竞争力。
![]()
棉花卖不高价,黄金出口利润被法国公司转移,农业歉收时,法国反而要额外补贴粮食进口。
这笔账一叠加,殖民者的收益被稀释,赤字成了常态。
所以,当人们说布基纳法索是法国最亏的殖民地时,并不是夸张。它确实在殖民体系里,把法国拖进了一个经济陷阱:原料出口赚不到钱,财政投入收不回本。
![]()
独立后的财政黑洞
1960年,布基纳法索以“上沃尔特共和国”名义独立。第一任总统莫里斯·亚梅奥戈(Maurice Yaméogo)上台时,面对的是一份烂账。
![]()
国家GDP连统计都困难,唯一的硬收入来自农产品出口,可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低迷,黄金产量有限。
1965年,贸易逆差高达54.89亿CFA法郎。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数字,等于一年外汇收入的一半被吞掉。
法国的“援助”随之而来,账面上,巴黎送了17亿CFA法郎财政拨款,看似慷慨。
可这笔钱有附加条件,继续留在CFA法郎区,继续把外汇储存在法国财政部。这意味着,布基纳法索连用钱的自由都没有。
亚梅奥戈试图搞财政紧缩,削减公务员津贴、减少教育和医疗预算,甚至砍掉军费。
但财政缺口依旧巨大,因为一旦削减开支,民生问题立刻爆发,农民抗议、工会罢工。独立后的布基纳法索,看起来是主权国家,经济上却依赖法国输血。
![]()
这就出现了一个荒谬的循环:法国在殖民地时期亏钱,独立后还得花更多的钱维持它的稳定。
财政援助成了负担,可不援助,布基纳法索的经济可能直接崩溃,对于法国来说,这就是双输。
而在布基纳法索眼里,这种援助并非无条件恩赐,巴黎的资金往往流入法商企业,真正落到本地基础建设的比例很低。
进口依赖法国,工程合同给法国公司,利润再被转回法国,账面援助,实则资本回流。
亚梅奥戈执政不到六年,就因为腐败和经济困境被政变推翻,新政府继承的,是一份更深的财政黑洞。
法国援助的规模逐年上升,但殖民货币体系没有变,CFA法郎固定汇率的枷锁,让布基纳法索没有调节经济的空间。
![]()
法国也意识到,这个前殖民地像一口填不满的井。它不会带来可观利润,却需要持续注资维持政治和经济稳定。
对巴黎财政来说,这种支出和当年殖民时期的亏损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形式不同。
这个过程在账面上很难直接看到“法国破产”,法国整体经济体量够大,这种亏损被摊薄了。
但对非洲殖民地事务的专项预算来说,布基纳法索的财政需求长期高于法国从这里获得的经济回报。这是财政官员最怕面对的局面,持续投入,没有盈利预期。
![]()
货币锁链下的“薅羊毛”机制
法国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精巧的设计就是CFA法郎,这不仅是货币,更是个经济阀门。
![]()
布基纳法索独立后留在CFA体系内,相当于金融命脉捏在法国手里。
按照规定,CFA法郎的发行权在法国央行。成员国的外汇储备,至少50%必须存入法国财政部的“经营账户”(Compte d’opérations)。
这些钱不是死存,法国财政部可以拿去投资、买债,甚至应对自己的财政需求。布基纳法索想用外汇?必须申请、审批,有时还得等法国同意。
名义上是货币合作,实质上是资金先过巴黎的手。
这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薅羊毛”模式:
- 出口棉花、黄金,收入的外汇先交法国。
- 固定汇率让法国企业在采购时零风险。
- 利润由法国公司在本国结算,布基纳法索只收加工前的原料价。
法国的资本链条吃的是全程收益,本地留存的只是残渣。
![]()
更微妙的是,固定汇率锁死了布基纳法索的货币政策。
国际市场棉花跌价时,法国进口成本下降,企业收益反而上升;可布基纳法索的出口收入却直接缩水,还没法通过贬值货币提升竞争力。
这种被动,让经济波动的冲击全部留在布基纳法索。
法国在账面上继续援助,但实际上,援助的钱很大一部分又被法国企业“赚回去”。
比如,一笔用于修路的贷款,承包商是法国公司,机械从法国进口,工程利润回到法国母公司。布基纳法索留下的,是路、债务和对法国的依赖。
这种循环对法国来说,本应稳赚不赔,可布基纳法索的特殊在于经济盘子太小,基础薄弱,收益无法覆盖维持体系的成本。
法国的企业虽有利润,但法国政府要持续花钱稳定局势、补贴粮食进口、维持驻军。这笔支出在70年代后逐渐被法国财政官员称为“结构性亏损”。
![]()
更讽刺的是,布基纳法索的财政赤字在法非峰会上总能争取到更多拨款。因为一旦断供,政治风险立刻上升,法国在西非的战略布局就会动摇。
布基纳法索像个小齿轮,卡在法国的非洲机器里,拆不掉,换不起,还得不断加油。
![]()
自主探索与法国的财政疲态
进入80年代后,布基纳法索内部的政治变动频繁。
![]()
1983年,托马斯·桑卡拉上台,提出经济独立的口号,削减法国影响。他拒绝进口法国奢侈品,鼓励本地生产,甚至推行穿国产布料的“国服”政策。
这是第一次有领导人公开挑战CFA法郎的正当性。
桑卡拉主张减少外债依赖,但布基纳法索的出口结构没变。黄金和棉花依旧占大头,而这些领域仍由法国公司掌控定价和出口渠道。
桑卡拉政府的改革,让法国在布基纳法索的经济渗透受到冲击,但没有完全切断。因为一旦彻底脱离CFA体系,短期内布基纳法索可能面临货币崩溃和贸易中断。
![]()
法国的财政困境在90年代更明显。冷战结束后,法国的非洲战略成本上升,国内财政赤字扩大。
布基纳法索这种低产出、高维护的前殖民地,让法国财政部越来越头疼。为了维持影响力,巴黎依旧要拨款支持基础设施和预算援助,可经济回报依旧有限。
2000年代初,布基纳法索开始引入更多非法国资本,尤其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
法国的经济控制力被削弱,但财政投入还在。这让法国在布基纳法索的殖民遗产变成了“亏本的政治投资”:不能放手,却赚不到钱。
近些年,布基纳法索在货币政策上依旧没脱离CFA体系,但与法国的关系趋向疏远。法国从中获得的直接经济利益减少,维持政治影响的成本依然存在
![]()
从殖民时代的财政赤字,到独立后的援助黑洞,再到今天的低收益政治负担,布基纳法索的确让法国在非洲殖民史上尝到了一次“亏到肉疼”的滋味。
参考资料: 《法国与CFA法郎的殖民遗产》,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专题报道 《Maurice Yaméogo 传记》,英文维基百科 《Françafrique:法国与西非的隐秘关系》,BBC Africa 深度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