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重阳,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吗?
![]()
刚刷到朋友圈有人晒登高自拍,配文 “茱萸在哪买?在线等挺急的”,差点笑出声。
作为研究民俗几十年的老炮儿,得好好跟大伙唠唠这重阳节,
2011 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节日,藏着太多门道。
![]()
先说说这节是咋来的。
别以为是古人闲着没事搞秋游,早在战国《吕氏春秋》里就有记载,九月初九要 “大飨帝,尝牺牲”,说白了就是丰收后祭天谢祖。
到了汉代更具体,《西京杂记》明确写着 “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还说能长寿,
![]()
这 “重阳三宝” 的雏形就有了。
唐代直接把它定为正式节日,难怪王维能写出 “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名诗,这习俗在当时比现在的网红打卡还流行。
![]()
登高绝对是重阳的 “顶流习俗”,但最早可不是为了看风景。
南朝《续齐谐记》里有个故事,桓景听师父说九月九家里有灾,得登高戴茱萸才能避祸,照做后果然躲过一劫,鸡犬却替死了。
这典故听着玄乎,其实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
秋高气爽正是爬山的好时候,顺便远离潮湿瘴气。
现在更实在,北京人爬香山,广州人上白云山,本质都是换个地方透透气,只是少了当年 “避祸” 的紧张感。
![]()
再说茱萸这东西,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
这是种带香气的药草,能温中理气,古人叫它 “辟邪翁”。
有意思的是,到底佩哪种茱萸至今没定论,有说山茱萸的,有说吴茱萸的,还有说是食茱萸的。
我倒觉得不用较真,就像现在北方人重阳吃糕、南方人喝菊花酒,就地取材才是民俗的真谛。
宋元之后这习俗淡了,反倒被菊花抢了风头,多亏陶渊明那句 “采菊东篱下”,让菊花成了 “延寿客”,赏菊簪菊成了新潮流。
![]()
吃重阳糕的讲究也不少。
这东西最早叫 “蓬饵”,就是蓬草掺和黍米做的糕团。为啥非要吃?
“糕” 谐音 “高”,既对应登高的 “高”,又讨 “步步高升” 的彩头。
老北京的重阳糕要撒蜜饯、插小旗,江南的则会加桂花糖,我吃过最特别的是陕北的软米糕,就着红枣吃香甜得很。
更暖心的是老规矩 “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
这天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家吃糕,重阳也算半个 “女儿节”。
![]()
菊花酒可能是最 “养生” 的习俗了。
屈原早就 “夕餐秋菊之落英”,到了重阳更要酿酒,
而且得头年采菊花拌黍米,等来年重阳才喝,比现在的陈酿还讲究。
孟浩然说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里的 “就菊花” 可不只是赏花,多半是要喝菊花酒的。
现在虽然少有人自己酿,但超市里的菊花酒依旧畅销,
毕竟谁能拒绝 “喝着酒养生” 的诱惑呢?
![]()
1989 年国家把重阳定为 “老人节”,这可是个大变化。
原来侧重 “避灾长寿”,现在更强调 “敬老孝亲”。
河南上蔡作为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都办了十五届文化节了,还给老人送菊花酒、做长寿面。
想想也对,“九九” 谐音 “久久”,对长辈的祝福,不就是希望他们安康长寿吗?
从祭天避祸到敬老团圆,重阳过了几千年还是这么有味道。
不用非得配齐茱萸、菊花酒,陪家里老人吃顿饭,或者去公园晒晒太阳,都算没过错这个节。
毕竟民俗的本质,从来都是藏在烟火里的温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