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挖路”是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也难怪,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道路建设与管线铺设、维护,都需要挖路,而它们之间的不协调,以及对生活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般来说,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线,通常分属不同单位管理,缺乏统一的计划和协调。这种管理上的分割,直接造成了道路被反复开挖的局面。常常是一条路刚修好不久,就因为新的管线施工需要再次被挖开。
![]()
▋兰州的马路,咋就安生不了?
对市民来说,这带来的远不止是出行绕路那么简单。持续的施工围挡加重了交通拥堵,产生的噪音和灰尘也严重影响沿途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商户经营。
更为实际的是,许多开挖后的回填修复质量不尽如人意,路面下沉、井盖周边破损、新旧路面接缝处开裂等问题比比皆是。这些修补痕迹不仅影响行车舒适度,也使得道路整体状况难以真正改善,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反复挖、反复修”的循环。尽管市民对此意见不断,但长期以来除了接受,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简单来讲就是,“兰州人苦挖路久矣!”,而且从普通市民的角度来看,也不知道这种情况有治没治,什么时候是个头。不过近期的一则消息,似乎在这个问题上,展现出了一些利好。
▋好消息来了?这次好像动真格的了
近日,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单位联合召开了《城镇道路挖掘修复工程技术导则》编制启动会。此举旨在系统性回应长期困扰市民的道路反复开挖及修复质量不佳问题。该《导则》的制定,标志着官方已正式将“马路拉链”现象列为需要从技术和管理层面着力解决的治理课题。
新启动编制的《技术导则》试图跳出单纯的管理呼吁,转向一套更具体、更精细的技术性解决方案。根据披露的信息,其核心思路是聚焦于设计、施工与验收这三个关键环节,进行全过程的标准化控制。
在设计层面,《导则》强调需充分考量兰州本地的特殊条件。举个例子,比如兰州的湿陷性黄土地质、明显的四季温差以及本地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参数。这意味着,未来的道路修复工程不能再套用千篇一律的方案,而必须进行“本地化”设计,从源头上减少因水土不服导致的质量隐患。
在验收阶段,建立更为严格和透明的验收标准与程序被提上议程。这意味着,道路修复质量的合格与否,将不再仅仅依赖于施工方的自我报告,而是需要对照一套可测量、可核查的技术指标,这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差不多就行”的施工心态。
▋光有文件不够,关键还得看行动
实际上,有关部门早就注意到了治理兰州挖路问题的紧迫性。比如今年一月,兰州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系统整治城市“马路拉链”问题,通过强化“白天通行、夜间开挖”模式,并推广运用非开挖技术,以减少对群众生活和出行的影响。
简单来讲,就一句话:要系统整治“马路拉链”,还推广“白天通行、夜间开挖”,尽量少打扰大家。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三个硬承诺”:在主城拥堵区道路开挖过程中,确保交通十字节点项目全部夜间施工、单个节点施工工期不超过30天、路面一次开挖长度不超过100米。
为落实这一承诺,兰州市市政工程服务中心表示,凡未列入道路挖掘占用计划的涉路开挖申请,一般不予受理,原则上不得进行道路挖掘占用,以从源头上减少道路反复开挖。
同时,该中心将严格按照《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和《兰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加强涉路施工监管力度,增加重点路段和施工高峰期的巡查频次,严控道路挖掘占用施工范围和工期。
从3月中旬起,兰州市市政工程服务中心还配合市住建局,联合自然资源、公安交警部门及辖区政府等相关部门,召集各管线建设单位召开道路挖掘占用同步敷设协调会。会议将结合城建计划、重大型项目及道路维修计划等,统筹安排、集中研讨、交叉协调,以梳理出各管线施工顺序,合并同期同段同类工程,实现“多事合一、一次开挖”。
当然了,治理“马路拉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一纸《导则》或几项承诺是远远不够的。它背后是技术标准、统筹机制与日常监管的一场“协同考试”。现在,考卷已经铺开,但最终的评分权不在考场之内,而在兰州每一条经历开挖与修复的道路上,在每一位市民日复一日的出行体验中。
*如果不想错过内容,记得读完点一下“赞”和“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法律支持
![]()
声明:本公众平台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内容,转载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公众平台所刊载的内容、产品、服务均由品牌方提供。涉及版权、产品服务和质量等所有信息和一切法律责任由内容提供方负责,与本平台无关。文中全部内容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来源:兰州方程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