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叔今年刚满58岁,在社区体检中心排队时。
偶然听到旁边几位老友低声交流:“小赵,你还真是让人羡慕,50多岁了身体还倍棒,啥病都没得过,癌症肯定更不怕。”
赵大叔自己却有些发愁,年年查体,各项指标都合格,可心里总觉得不踏实。他笑着自嘲:“身体没出大毛病,可谁又真能保证老了不会得癌症呢?”
![]()
其实,类似赵大叔的疑问,是很多中老年人的真实写照。在医学界,一项引发热议的调查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若50岁前没有患上4种常见重大疾病,日后罹患癌症的风险或许真的会大大降低。
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幸存者偏差?到底是哪4种疾病?背后的科学依据又是什么?第4种病,甚至超过一半的人都曾忽视过!答案,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也更值得每一位关心健康的人仔细琢磨。
大家都知道,癌症的发生,是长期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造成。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等权威机构对上万名中老年人健康数据分析发现:
如果在50岁前没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未来20年患癌几率相较同期普通人群下降了近40%。这个数据让不少人感到意外,甚至有些人难以置信。
![]()
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炎症反应长期存在,为某些肿瘤细胞“扎根”创造条件。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和胰岛素抵抗,会刺激细胞异常增殖,是多种癌症(如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的帮凶。
慢性肝炎。(特别是乙肝、丙肝)会造成肝细胞反复损伤和修复,是肝癌的高危土壤。
![]()
慢阻肺。则因肺部慢性炎症,让肺癌等呼吸道肿瘤的发生概率显著提升。
国家癌症中心一项跟踪8万人的研究数据表明,50岁前无上述慢性病人群,后续20年癌症发病率仅为5.6%,远低于平均值的9.8%,尤其在65岁以后差距拉大。
这些发现说明:慢病和癌症,其实是同一条健康轨迹上的不同阶段。没有慢病,不代表永远免于癌症风险,但“慢病=癌症加速器”却已成为医学共识。
如果能在50岁前避开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炎及慢阻肺,身体究竟会有哪些不同?多项流行病学数据提示,坚持良好健康习惯,50岁后,身体或能收获这4大变化:
免疫力更好,抵御癌变“第一道防线”更坚固。
T细胞活性强12%~15%,免疫系统对癌变细胞的监视能力明显更高。
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的概率更低。
![]()
北京协和医院数据显示,无糖尿病及慢性肝炎史的健康人群,AFP、CA19-9等常见肿瘤标志物升高风险减半。
器官老化速度减慢,肝、肾等脏器受损风险下降。
中山大学健康队列研究显示:同期,50岁前未患上述慢病者,到了65岁肝肾功能异常概率仅有13.5%。
癌症相关早期症状出现时间大幅推迟。
上海市疾控中心报告:慢阻肺和高血压“携手”出现,人群癌症早期症状提早约4.2年,而完全未患慢病人群,癌症相关症状往往“姗姗来迟”。
![]()
很多中老年朋友都会问,如果没赶上好底子,已经患有慢性病,还能不能逆转?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抓细节、重预防、早行动”。具体建议如下:
控制血压血糖,定期监测,每年规范体检一次。
无论是否已经确诊慢病,都要养成自我管理习惯。数据显示,血压/血糖每降低1mmol/L,癌症风险下降19%~23%。
![]()
饮食清淡均衡,减少加工食品和高糖高脂。
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少吃腌制、油炸、烟熏食品,被证实能降低肝癌和结直肠癌等六大癌症风险约30%。
坚持规律运动与戒烟限酒。
即便每天“快走40分钟”或者一周3次,每次20分钟的力量训练,也能明显增强心肺健康,降低慢阻肺及肺癌几率。
![]()
预防肝炎与慢阻肺,注意疫苗接种和环境防护。
成年后补种乙肝疫苗、每年流感疫苗强化免疫,避免密集场所暴露于二手烟和雾霾,是专家强烈推荐的举措。
别忽视身体信号,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如体重无故下降、黄疸、持续咳嗽、腹痛等,都应尽早到医院排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