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62岁,最近总觉得肚子隐隐发胀,排便也不像以前那么畅快。一天,他在小区遇到老友李阿姨,闲聊中提及自己的“老肠胃”,李阿姨开玩笑:“你不会肠子里长东西了吧?”
王大爷一听,心头一紧:“不会吧,我就是最近爱放屁而已!”但这个玩笑却让他心里犯起了嘀咕。
![]()
其实,很多中老年人和王大爷一样,把一些排便的变化当成小事,殊不知,肠道息肉往往就在这些“习以为常”的细节中悄悄潜伏。
你有没有发现,日常上厕所时有这3个“小信号”?可能正是肠道发出的“求救”提示。别等到肠道息肉进展成大问题才追悔莫及。
说到“息肉”,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癌?事实上,肠道息肉其实属于肠道内壁长出的良性突起,并不都是肿瘤。但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华医学会都明确指出,90%以上的大肠癌,前期都有肠道息肉的“影子”。
也就是说,虽然大多数息肉短期内无明显症状,但部分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如果长期不管,10-15年后演变为大肠癌的风险大大提升。
![]()
国内多项回顾数据显示,中国普通中老年人群肠道息肉总检出率高达20-30%,60岁以后更是逐年攀升。
哈佛医学院在2022年一项涉及12000例受试者的纵向研究也显示:肠道息肉早发现、早切除,后续罹患结直肠癌的可能可下降70%以上。
为何息肉不易被发现?一是生长位置隐蔽、症状轻微,二是大多数人忽视了排便信号的微妙变化。那么,我们日常上厕所时,该留意哪些异常?
息肉未必会引发剧烈疼痛或直观不适,但身体经常通过排便给出预警信号。尤其是这3个方面,常被忽略:
排便频率或习惯突变
如果你本来每天都能排便,却突然频繁腹泻或大便次数减少,并且一两周内没自行恢复,就需要警惕。中国大肠癌早筛指南指出,近70%的早期肠道息肉或癌变患者,都会有排便形态或频率上的变化。这种改变通常“不剧烈但持续”,易被误认为饮食问题。
![]()
粪便形状变细或带有黏液、血丝
有句俗话,“看大便,知健康”。正常粪便比较粗大,表面光滑。而息肉长在肠道内壁,会让肠腔变窄,导致排出的粪便变细长、甚至“断断续续”,并伴有“果冻样”黏液或淡红色血丝。大量临床统计,超过60%的肠道息肉,首先表现为便血或便中带黏液状分泌物。
腹部反复隐痛或胀气,放屁增多
早期息肉一般不会剧痛,但肠道某个部位被阻塞后,蠕动变慢,容易引发腹部反复不适、隐痛、胀气,尤其饭后、睡前明显。很多中老年人说自己“只是肠胃不太好”,其实持续胀气、放屁增多正是肠道“防线”出现小故障的暗示。
应该特别注意,“不是所有便血都是痔疮”,便血且伴上述特征、长期不愈合时,务必及时就医。别让“以为的痔疮”掩盖了真正的危险。
主动筛查,早发现早受益
最有效的肠道息肉筛查方式是电子结肠镜检查。中华医学会建议,50岁以上的男女,无论有无症状,都应每5-10年做一次肠镜;有家族史、肠道不适或排便可疑者,建议5年一次甚至更高频次。
饮食调整,多吃“护肠”膳食纤维
日常多摄入全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降低高脂、高热量、高加工食品的比例。脆皮烤肠、油炸食物“少碰为妙”,肠道里的“好菌”更喜欢膳食纤维。研究显示,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肠道息肉发生率可降低26%。
![]()
改善生活习惯:适度运动+好心情
“肠道喜欢运动的人”。每周中等强度锻炼150分钟,比如快走、慢跑、骑单车,有助提升肠道蠕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减压也是预防息肉转化为“大问题”的重要防线。特别提醒,腹泻、便秘时更要维持温和饮食和水分摄入,避免便秘加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