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一组看似冲突的统计数字呈现在我们面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79岁,这一健康成就彰显了国家发展的巨大进步;与此同时,年度死亡人数首次超过一千万人,预示着一轮史无前例的死亡高峰期正在到来。
![]()
要读懂当下的这一人口“震荡”,必须回溯历史脉络。今天的局面,并非偶然事件,而是数十年来两股强大人口趋势在时间轴上交汇的必然结果。
第一波是新中国成立后迎来的首轮生育高峰,从1949年到1957年之间,全国净增人口高达一亿,形成了第一批大规模出生群体。
随后经历短暂低谷,自1962年起至1973年,第二轮更为汹涌的“婴儿潮”席卷而来,期间新增人口达到惊人的2.6亿。
![]()
这个规模意味着什么?
以1963年为例,当年新生儿数量逼近三千万大关,在接下来整整十年中,每年出生人数始终维持在两千五百万以上。两次浪潮叠加,累计贡献了近四亿人口,构成了中国现代人口结构的核心基底。
![]()
如今,第一波潮水中的个体年龄介于68至76岁之间,而第二波人群也已步入52至63岁的生命周期阶段,绝大多数正处于退休状态或即将迈入老年行列。
他们正以集体性、同步化的方式进入人生的最后旅程。因此不难解释,当前去世人群中约七成出生于上述两个关键时期——这正是“死亡高峰”得以形成的坚实人口基础。
![]()
如果说“婴儿潮”奠定了庞大的老年基数,那么另一项深刻变革则确保了这些生命能够完整跨越至晚年,这项变革便是公共卫生体系的跨越式发展。
从建国初期人均寿命仅约35岁,跃升至如今接近79岁的水平,这种翻倍式提升背后凝聚着无数具体进步:例如孕产妇死亡率由1991年的十万分之八十,大幅下降至2023年的十万分之十五点一。
![]()
这意味着死亡不再随机降临于各个年龄段,而逐渐演变为集中在60至90岁之间的可预见过程。
现今一位年满60岁的长者,活到80岁的可能性远高于二十年前。正因我们在“活得久”方面取得空前成功,才使得“集中离世”的现象显得格外突出,构成一个深层的社会悖论。
![]()
这种结构性转变首先冲击的是经济系统。过去依赖持续供给的年轻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已经难以为继。
现实挑战清晰可见:2023年老年抚养比已达22.5%,即每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负担近0.23位老年人的生活保障。
![]()
同时,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已达10%,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企业面临招工困境,年轻人承受沉重压力,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一对夫妻赡养多位长辈”的情形日益普遍。
传统模式已然失效,但转型路径同样明确:必须摆脱对“年轻劳动力数量”的单一依赖,转向挖掘“全生命周期价值”的新范式,其中两大机遇正加速显现。
![]()
其一是“银发经济”。社会常将老龄化视为负担,但从另一视角看,逾3.1亿的60岁以上人口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内需市场。他们的多样化需求正在催生融合科技、服务与健康管理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生态。
无论是为长者提供便利餐饮的社区助餐网络,还是实时追踪心率血压的智能穿戴装置,抑或是远程医疗监测平台,“智慧养老”正将社会压力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商业动能。
![]()
其二是“人才红利”。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在老龄化进程同步推进的同时,中国每年有超千万高校毕业生加入劳动力市场。
这支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他们的知识资本与创新能力,正在有效弥补劳动力总量下滑带来的缺口,助力中国经济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跃迁。
![]()
当然,我们可以参考德国、日本等先行国家的经验,学习他们在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促进老年人再就业等方面的实践成果。
但中国拥有独特优势:庞大的国内市场体量与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使我们有机会在探索“价值红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更具原创性、超越既有模式的发展路径。
![]()
然而,仅有经济层面的战略调整尚不足以应对深层挑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文化重塑——全社会需要学会与老龄化共处,重新诠释“老”的意义,坦然面对“死”的必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具韧性与人文温度的社会秩序。
事实上,这样的转变已在悄然发生。一个重要信号是,“生命教育”已被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这一教学安排的微调,实则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重大转向。
![]()
它表明我们不再仅仅向青少年传递“竞争”与“拼搏”的单一叙事,也开始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完整历程,尊重从诞生到终结每一个阶段的独特价值。这是一种从“增长焦虑”走向“生命从容”的文化奠基。
另一个显著变化体现在对生命终点的认知上。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安宁疗护”理念并扩大服务覆盖范围。这种临终关怀模式不再执着于无限延长生命长度,而是致力于提升生命末期的质量与尊严。
此举回应了一个长期被回避却亟待解答的时代命题:个体应如何体面、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这标志着我国医疗伦理正从“延续生命”迈向“完善生命”的新阶段。
更深层次的变化还体现在对老年人角色的重新认知。过去,他们常被视为被动的“被供养者”,甚至是社会资源的消耗者。
![]()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他们是经验、智慧与技艺的富矿,是维系社会稳定、传承文明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邻里间传授手艺的退休长者,还是退而不休、继续贡献专业能力的技术专家,他们都持续释放着积极的社会能量。
参考资料:《国家统计局: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人,年末全国人口14.08亿人》——齐鲁壹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