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市集、假期市集、亲子市集、爱宠市集……如今,各式各样的主题市集已成为广受欢迎的消费场景。和网络购物相比,市集多了烟火气、人情味;随着市集越办越多,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常见。那些用来吸引年轻人的“文化味儿”,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通过更扎实的内容、更走心的表达,推动市集进行文化升级。
![]()
![]()
市集的主题既是购物,也是场景体验、信息交流,其吸引力在于贴近生活,发展根系则深植于文化土壤。正因如此,传统文化和由此衍生的文创产品,往往是最能打动年轻人的文化元素。不少专注传统手艺的摊主,常常辗转于不同市集之间。他们对于哪里氛围好、哪里客人“对味”,最有发言权。在五大道公园举办的首届可持续生活节上,一位本地传统手工艺业者表示,现在专注主题、坚持调性的市集不算多,毕竟“大家都想聚人气”。他从多次摆摊经历中发现:“主题契合的市集才能吸引到更多对老手艺、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消费者。我们像朋友一样聊聊天,可以抵消摆摊的辛苦。这样的市集,日均营业额比普通周末市集能高一两倍。”来自山东的牛楷文今年带着自家摊位走遍了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多个城市。第二次来天津市集摆摊时,他围绕“可持续生活”主题赶制了一批用咖啡渣做的小挂饰,凭此吸引到不少关注品质、看重创意的本地消费者。“这几年市集是多了,但质量参差不齐。像我们做传统文化产品的,更愿意去文化底蕴深的城市,参加符合调性的主题市集,才有机会遇见真心想要进行文化体验、文化交流的年轻人。”他说。
那么,是不是找到一个好主题、坚持一个好方向,市集就能轻松俘获年轻人的心呢?归朴品牌创始人林泽汐走访过不少影响较大、口碑良好的主题市集。他发现,一个成功的主题市集不仅要做好前期规划、现场服务和视觉呈现效果,更要在某一垂直领域深耕细作,把文化理念讲透、做活。在把握年轻人的文化需求、发掘主题市集文化属性等方面,高校师生也积极开展探索。近日,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赵星带领学生团队,把市集当成社会实践的舞台,设计、打造主题艺术装置,进行公众展示。与此同时,她也尝试将学术沙龙“搬”进市集,邀请设计师和规划师,面向年轻人分享文化观点、设计理念,带领大家充分感受城市文化底蕴。赵星表示:“高校学术交流活动非常丰富,我常想,这么好的内容,应该更广泛地传播出去。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对跨学科知识充满好奇。来逛市集的人,往往对美好生活、美好城市怀有向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轻松有趣的演讲,把文化艺术领域的新成果、新思考,介绍给更多人。”
从摆摊卖货到文化交流,从策划主题到价值传递,市集正在从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消费场景升级成可触碰、可对话、可体验的城市文化窗口。只有把文化的根扎深,主题市集才不会止步于为城市公共空间“暖场”,而将持续生长,培育出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文化品牌,带动新的本土时尚和消费文化蓬勃发展。
(记者 张译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