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心中那位“至圣先师”孔子,总是温文尔雅,语出成章,但实际上,孔子也会破口大骂!
他曾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脏话,却没想到流传了2500年,如今已经成为老师的惯用语。
孔子为什么被弟子气到说脏话?他到底说了什么脏话?
![]()
课堂辩论
孔子讲学之初,门徒逐渐云集,他不拘门第、身份、出身,提倡“有教无类”。
因此,他收录的弟子形形色色,有出身寒门、刻苦耐劳者,也有贵族公子、恃才傲物者。
宰予,正是后者,他家世显赫,从小锦衣玉食,受尽溺爱,因此养成了放纵自我的性格。
尽管他的聪慧机敏常令人侧目,但那种骨子里的“高人一等”的姿态,也常常惹得孔子皱眉。
![]()
在那日的课堂上,孔子照常讲述周礼中的丧礼制度。
他提到“守孝三年”的礼法时,语气庄重,甚至带着些许伤感。
孔子三岁时丧父,对他来说,“三年之丧”不是一纸空谈,而是一种刻入生命里的体验。
可就在这时,宰予悠悠地提出了质疑,他斜倚在座位上,懒散的姿势中透着一丝玩味:
“老师,三年太久了,依我看,一年足矣。”
![]()
孔子微愣了一下,目光投向宰予,没说话,等着这个弟子进一步说明。
宰予丝毫没有察觉老师目光中的凝重,反而继续侃侃而谈:
“父母死了,固然悲痛,但日子还要继续,三年不耕种、不祭祀、不娱乐,百姓靠什么生活?这礼法于天下百姓而言,岂不是变成了负担?”
讲堂之中一片寂静,弟子们皆面面相觑,有人开始低头,有人紧张地看着孔子。
孔子沉默良久,终于开口:“宰予,你知我幼年丧父,三岁时,尚不知礼,却仍为父守孝三年,你生在安乐之家,受礼仪熏陶,怎会不知其中深意?”
![]()
宰予不以为意地说道:“情感当从心而发,不应以年限束之,孝若流于形式,三年又有何意?”
这句话,直戳孔子内心最柔软之处,他猛然转身,目光如炬,沉声道:
“你以孝为束缚,是以道弃情;你论实用之利,忘情义之重,是以利违义。”
孔子说罢,顿了一顿,神情显得格外凝重,他走到宰予身前,似要再次言教,却终究没有说出口。
但真正的“破防”,还不是这场课堂的针锋相对。
![]()
圣人开骂
有一次,孔子在讲课时发现宰予缺席,就派其他弟子去找他。
不一会儿,找人的弟子回来,说宰予在房里睡觉。
孔子不由得气从心生,终于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怒语: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
这句话的意思是: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我能责备他什么呢!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孔子的怒气,但这份怒气的根源,并非出自仇怨,而是源自一种希冀的落空。
宰予不是普通弟子,他聪明、能言善辩、学识出众,若能以德辅之,必能成器。
正因为他资质优越,孔子才寄予厚望,可越是看重,越是寄望,失望时才越是痛彻心扉。
![]()
宰予的放纵、懒惰、好辩、反骨,像是在一刀刀割裂孔子心中“弟子成才”的理想。
宰予不是愚钝之人,正因如此,他才用“朽木”来形容。
不是说宰予天资不够,而是说他的心性已经“腐朽”,任你再雕也无从下手。
可即便如此,孔子也并未将宰予逐出师门,也没有让他“退学”,而是继续向他传授知识。
![]()
流传千年
千年过去,孔子留下了无数至理箴言。
但他应该也没想到,那句“朽木不可雕也”竟然一直流传了2500年,成为了如今老师的惯用语。
这句话语气粗重,用词不雅,但也正因为这份“真实”,它才穿越千年,直击人心。
如今再读这句话,人们很容易将它当作一句“骂人话”。
![]()
在课堂、家庭、教育机构甚至职场,“朽木不可雕也”早已成为表达“我真的对你失望透顶”的标准句式。
一位老师,在反复劝导、耐心讲解、精心引导之后,面对学生屡教不改的懈怠、懒惰、浮躁,终于忍无可忍,便脱口而出这句话,以表无奈。
一位父亲,在看到孩子又一次因为贪玩荒废学业,或许也会冷冷地撂下这一句。
职场中,领导面对下属的拖延推诿、工作态度敷衍了事,这句话也常常说出口。
![]()
如果我们仅从语义理解“朽木不可雕”,那它不过是对一个人“不可造就”的判定。
但若回到它的历史语境里去看,我们会发现,这不仅是一句评价,更是一位老师的情绪爆发。
细细想来,也正是这句话的“情绪化”,才让人感受到孔子的真实和温度。
他不是神仙,更不是雕塑,他也有气恼,也会失控,也会对学生失望。
![]()
教育真相
“朽木不可雕也”不是否定教育,而是教育过程中的一次真实崩溃。
它提醒我们: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会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感到疲惫、挫败,甚至是无力。
这正是教育的真相,因为教育,本就不是一场只靠理性就能达成的修行。
它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递,更不是机械性的“学考用”的流程,而是人与人的碰撞、心与心的较量、灵魂与灵魂的互相磨合。
![]()
在这种碰撞中,有期待、有惊喜,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失望、愤怒,甚至是绝望。
而那些愿意在失望中仍旧坚持下去的教育者,他们不是因为“不会发怒”,而是因为“发怒之后,依旧舍不得转身离开”。
正如孔子,他说“不可雕”,却没有放弃教他;他说“不可圬”,却没有闭门不见。
他说“于予与何诛”,却仍让宰予继续坐在他的讲案下听讲。
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圣人”,而这句话之所以成为“口头禅”,也正因如此。
![]()
不是因为它好骂、够狠,而是因为它贴近教师心中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复杂情感。
明知道这个学生可能会辜负期待,明知道每一次劝诫都可能是徒劳,甚至明知道再多的努力都无法让他真正走上正道,但依旧不忍断绝那最后一线可能。
于是,他们“骂”,是希望再唤醒一点羞耻;他们“怒”,是怕他就此沉沦;他们“狠”,是因为在乎太深。
这也正是教育最深的含义,不是把孩子雕成一个标准模子,而是努力挽救那个正在滑向“不可雕”的过程。
“朽木不可雕也”,作为老师的口头禅,也成为一种“信号”:是教育的警钟,也是爱的回声。
![]()
今天的课堂上,当老师又一次说出这句话时,或许他们眼中没有怒火,只有淡淡的无奈与期待混杂在一起的情绪。
而那坐在课桌后的学生,也许并不理解这句话背后的重量。
但多年之后,在某一个回首的瞬间,他可能会想起:曾有一位老师,因为自己不思进取,而真正发怒过。
那一刻,或许他才真正懂得了教育的深意,理解了“圣人”的人情,也终于明白:那句骂,是恨,更是爱。
正因如此,这句“骂”才能流传千年,走出书页,走进人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