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小红书,总能刷到“采菌UP主”带着粉丝往山里跑云南苍山、南京紫金山、成都青龙湖,里他们捧着满筐菌子笑,配文“一天收获十筐”“采菌秘境攻略”,看得人也想跟风。
但我问了云南本地采菌的张大叔才知道,这热闹背后,不少菌子刚被采下来,就被随手扔在路边,有的甚至没来得及带出山林。
![]()
张大叔说,他们采了一辈子菌子,都懂“采大留小、采熟留生”,不会把没长熟的小菌子摘了,也不会见着菌子就抢。
现在倒好,好多城里来的游客,根本分不清哪些能吃、哪些有用,要么采一堆没价值的菌子,拍了照就扔;要么为了里的“丰收感”,连刚冒头的幼菌都不放过。
我上周刷到个南京的采菌,UP主喊着“紫金山蘑菇随便采”,下面几百条评论问路线,结果没过几天,紫金山景区就说,山上的废弃菌子和垃圾比往年多了不少。
![]()
流量催出来的采菌热,把“自然体验”变了味
采菌本来是云南当地人的生计,雨季上山采点菌子卖,能补贴家用。
可现在成了都市人的“打卡项目”,去年7-8月去苍山采菌的游客就超15万,比前年多了一大截。
人多了问题就来,张大叔说,今年雨季他能卖的好菌子少了25%,“游客把长得好的都采了,要么扔了,要么带走吃不了也坏了,我们反而没得采”。
![]()
我能理解大家想亲近自然的心思,天天待在城里,看到山里的菌子肯定觉得新鲜。
但好多人根本没做功课,连最基本的采菌规矩都不懂。
有次在成都青龙湖,我看到有人用小锄头挖菌子,把地上的苔藓翻得乱七八糟,旁边还有个阿姨,把刚采的菌子往包里塞,掉在地上的也不捡。
苔藓看着不起眼,却是森林的“皮肤”,能保住土壤水分,还能给小虫子、微生物遮风挡雨,这么一掀,短时间根本恢复不了。
![]()
更让人无奈的是,有些UP主为了流量,专门拍“爆筐”“丰收”的,却不提怎么保护生态。
有个博主说“一天采十筐很简单”,可我查了云南当地的资料,就算是经验丰富的采菌人,运气好一天也就采两三筐能卖的菌子,哪来的十筐?这种一播,跟风的人就更多了,生态压力自然大。
地下菌丝是森林“血管”,坏了就难修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采点蘑菇吗,至于这么紧张?其实咱们看到的蘑菇,只是真菌的“果实”,真正重要的部分藏在地下那就是菌丝。
![]()
西南林业大学的王老师跟我说,菌丝在土里织成一张大网,就像森林的“血管”,能分解倒木、落叶,把养分传给周围的树,连小树苗都靠它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本来想觉得菌丝长得快,采点蘑菇没关系,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菌丝从长出来到结出能吃的菌子,最快的也要3年,一个健康的菌塘得几十年才能形成。
![]()
要是把蘑菇都摘了,菌子上的孢子没法释放,菌丝就没法繁殖,慢慢就会退化。
南京紫金山的监测数据显示,经常有人采菌的地方,真菌种类少了好几种,土壤也变板结了,下雨的时候水渗不下去,容易引发水土流失。
我还听说,有个自然保护区里,因为游客频繁采菌,原本到处都是的美味乳菇,现在很难找到了。
![]()
护林员说,以前走在林子里,时不时能看到几朵,现在得找半天,“菌丝被破坏了,菌子自然长不出来”。
咱们可能没意识到,采菌不只是摘个“果实”,要是断了真菌的繁殖路,整个森林的养分循环都会受影响。
其实也不是说不让采菌,关键是要懂规矩、有分寸。
![]()
卧龙保护区的做法就挺好,采菌要先在线上学真菌知识,考完试才能预约,这样乱采的人就少了。
景区还设了科普点,告诉大家哪些菌子能采、怎么采不破坏环境。
内容创作者也该多担点责任,别再发“爆筐”的了。
有个叫“菌子哥”的UP主,现在不晒采了多少菌,改拍菌丝怎么帮树生长,怎么识别有毒菌子,播放量反而更高,好多粉丝说跟着学了不少知识。
![]()
咱们普通人要是去采菌,记住几条简单的规矩就行:只采熟的、大的,小菌子留着让它繁殖;采完把土和苔藓填回去,恢复原样;别用锄头、耙子这些工具,用手摘就好;走路的时候小心点,别踩坏地表的腐殖层。
《主要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技术》里也说,适度采菌没问题,就怕“采尽摘绝”。
![]()
野生菌是山林给咱们的礼物,不是用来刷流量的道具。
要是现在把菌丝都破坏了,明年、后年可能就再也看不到蘑菇了。
采的时候多留点心,留点菌子给森林,留点给别人,也留点给来年的自己,这样才能一直跟自然好好相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