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上海升学与上海黄浦区新闻晨报沪喆进修学校联合推出写作专栏,陆续邀请沪上语文大咖、名师名家、作文获奖同学来分享交流,与读者一起聊一聊中小学生成长与阅读写作的那些事。
那么写作高手是怎样炼成的?一起来看吴家盈同学的分享:
文字赋形:于阅读行走间写真实
01写作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
02从语文教材中汲取主要素材
我的作文素材主要来源于语文教材,这不仅仅需要对课文中典型人物的事迹有充分的了解,还需要在课文学习中有意识的记诵、联想与延申。
复旦附中语文组会要求同学们撰写单元贯通,即从课本的某一单元的所有课文中归纳一个统摄性的主题,并对每一篇课文进行提炼与比较,形成围绕特定母题展开的素材群组。这有利于写作时有序的检索,以及针对不同主体的多层次展开。
03精理为文,秀气成采
04在行走与实践中积累写作题材
而即使是强调辩证思维的议论文写作,也需要个体在向外探求与向内确认的张力中,辨认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感受与周遭的同步呼吸,以此守护那份理性中的至情至性。当我们看到时代正在经历怎样的发展,大地上的人又有怎样的困顿与理想,在“若合一契”的瞬间,过去经由的山水终究构成个体温厚的生命底色,并反哺文字的力度与内涵。
05通过阅读开拓思维、打磨语言
我曾为课文《百年孤独》的选段所吸引并由此阅读了全书,马孔多孤独的莫比乌斯环给予我难以磨灭的震撼之感;我也曾阅读过《素食者》《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病隙碎笔》等名作,并结合各方书评撰写自己的读书笔记,从而将过去的、异乡的故事与当下勾连,以敞开的姿态感受文字本身的伟力,以综合的、崭新的眼光赋予故事别样的解读。在此过程中,我逐渐明确自己喜欢怎样清通正圆的文字,因而呼唤怎样的眼界、怎样的思考深度,又应怎样实现读与写的融通。
![]()
一年前的我,曾在高一文集后记中写下,“我总希望自己的思考化作蜿蜒的树脉,不仅向深厚的土壤汲取前人的养分,亦要在风中自由伸展,流转出新奇与灵气。面对浮躁与痛苦,依旧能报之温柔的文字。”一年之后,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痛苦更有想象力的人,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在修辞立其诚的基础上,持续表达对美、真实、意义与自由的追寻,希望自己的文字始终能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打捞瞬间,在泥泞的无法命名的生命状态中,葆有涌动的生命本能。
-完-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并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组委会对活动保留解释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