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认为,《心经》是“万法之髓”。
人若参悟其中奥妙,生命状态便会瞬间升华。
星云法师则说,读《心经》,就是为了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回家的道路,把每一个人自己的本源探究出来。
生活里,我们总被琐事缠心、被焦虑裹挟。
或是为了未成的事业而失眠,
或是为了外在的流言而纠结,
或是为了未知的明天而惶恐,
我们的心像被层层枷锁困住,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其实,化解烦恼的钥匙,早已藏在《心经》的字句里。
当你觉得累了、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默诵下《心经》,好好念叨念叨这3句话,细心品读其中的深意。
也许,你就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
01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包括色(外在物质)、受(感受)、想(认知)、行(行为)、识(意识)。
我们的痛苦,很多时候源于把 “五蕴” 当成了永恒不变的事物。
财富地位,会一直拥有,失去了就会痛苦偏执;
快乐感受,会一直存在,消失后便滋生失落;
光辉形象,会一直延续,被质疑时便自我否定。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五蕴”,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虚幻不实、空无自性的。
就像春天的花会谢,夏天的雨会停,秋天的叶会黄,冬天的雪会融,
眼下让我们辗转难眠的事,放到一年后、五年后、十年后再看,不过是人生里的一段小插曲。
![]()
30岁时,乔布斯就达到了世俗成功的顶峰,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声望和权力。
然而,他却被自己亲手创办的苹果公司董事会驱逐,失去了他所创造的一切。
这种失去,对他而言是毁灭性的“五蕴皆空”。
他赖以生存的身份、地位和权力,原来可以在一夜之间被剥夺。
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心境,整个世界的重量都压在我身上,把我肺里的空气都挤出去了。
然而,正是这次失去,让他摆脱了“苹果CEO”这个固化身份的束缚。
他后来回顾这段经历时说:“被苹果解雇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
事情的重压被初学者的轻松所取代,对一切都不再那么确信。
我获得了自由,并进入了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
这恰恰是“空”的积极面,当陈旧僵化的“五蕴”结构被打破,
更具活力的新可能性才得以诞生,达成“度一切苦厄”效果。
后来,他创立了NeXT和皮克斯动画,后者后来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工作室。
![]()
如果没有那段“空窗期”,没有那段让他摆脱身份束缚、重获创造自由的时光,
就不会有后来拯救苹果于水火的、思想更为成熟的乔布斯,可能也就不会有iMac、iPod、iPhone这些重新定义时代的产品。
累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件事会影响我一辈子吗?
此刻的情绪,会在几个小时、几天几周后还强烈吗?
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前路漫漫,峰回路转,如果生活把你抛入最低谷,也一定给你留了上坡的路。
当你能看透这份 “无常”,就不会再被一时的得失困住,自然能 “度一切苦厄”。
![]()
02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菜根谭》中写道:“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你洗了一个澡觉得美好,看一朵花盛开觉得美好,不是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而是你心无挂碍。
我们的恐惧,大多不是来自事情本身,而是来自心里过多的 “挂碍”。
它们就像一个个钩子,把内心勾得紧紧的,没有任何伸展的空间。
我看过一段话,觉得很好专门存了下来。
“停止对自己灾难化的想象,不要提前焦虑,不要预支烦恼,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
很多时候压垮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情绪。
![]()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面临着一个艰巨任务:在纳粹德国的猛攻下领导国家生存。
1940年,伦敦每天遭受德军长达10小时的轰炸。
但丘吉尔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午睡一小时。
他说,“我之所以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正是因为我能让大脑像抽屉一样开合。
当危机来临时,我全力拉开抽屉;当危机过去,我立刻关上它,不让焦虑持续消耗我的精力。”
即使在最黑暗的1941年,他仍坚持每天画画两小时
面对旁人的不解,他解释道:“如果我不能在风暴中找到内心平静的锚点,就无法带领任何人穿越风暴。”
![]()
上世纪60年代,于敏院士奉命带队研制氢弹。
没有模型,没有实验数据,甚至没有一个可以讨论的同行,这是一条完全未知的路。
无数次计算失败,科研团队士气低落。
然而,在这空前的压力下,于敏院士展现出了惊人的静定:
他像一口深潭,波澜不惊。
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通宵达旦地演算,用一个个确凿的数据,代替团队中弥漫的焦虑情绪。
正是这份极致的静定,让他捕捉到了那个“灵光一现”的关键思路——从物理原理到构型的基本完整设想。
1967年,罗布泊上空那声震惊世界的巨响,正是源于他无数个在寂静中保持思考的日夜。
人生的困境常常不在于事情多艰巨,而在于心被担忧恐惧挤占得太满,失去了应有的弹性。
心放宽了,路就宽了;心无挂碍,恐惧自然就消失了。
![]()
03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颠倒梦想”,指的是那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或是对幸福、功的错误认知。
我们总认为,赚够了钱就会快乐,可真有了钱,又会想要更多;
爬到更高的位置就会满足,可真升了职,又想着继续向上攀登;
我们总坚信,幸福存在于下一个拥有的东西里,下一只包包、下一场旅行、下一辆汽车……
于是,像个赌徒一样,押上健康、牺牲亲情、透支自由,上了发条一样狂奔。
却忘了欲望永无止境,追逐本身就成了痛苦的源泉。
我们习惯于把快乐“条件化”,“等我有了…,我就会快乐。”
结果就是,永远活在等待快乐的未来,却独独错过了当下。
“究竟涅槃”,不是说要达到某种玄妙的境界,
而是当我们放下幻想,专注当下时,自然会拥有的安宁。
![]()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梭罗做出了一个著名的决定:
远离城镇,手持一柄斧头,只身前往瓦尔登湖畔,在一片自建的木屋中独居了两年零两个月。
在瓦尔登湖畔,梭罗每天自己种豆、钓鱼、阅读、思考、观察自然,过着最简朴的生活。
他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
他的目的,正是为了直面生命的本质,去验证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少物质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金刚经》中写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来去自如,不滞一物的心态,便是“究竟涅槃”。
生命本自具足,真正的幸福:
不是住多大的房子,而是回家时有一盏灯为你亮着;
不是有多高的成就,而是工作时能感受到价值;
不是拥有多少东西,而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累的时候就停下来,看看窗外的风景,闻闻早餐的热气,听听家人的叮嘱……
时光煮雨,岁月缝花,
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才是生活最真实的美好。
珍惜眼前的 “小确幸”,心就不会再漂泊。
![]()
《心经》不是一本用来背诵的经书,而是一把用来解开烦恼的钥匙。
照见五蕴皆空,便不再执着于得失;
心无挂碍,便不再被恐惧困住;
远离颠倒梦想,便不再为虚幻奔波。
往后余生,愿你我能从《心经》中汲取力量,在人间烟火里守一份平静,寻一份自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