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代文学,就绕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叫韩愈。后来的大文豪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里给了他一个极高的评价,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说韩愈的文章,凭一己之力扭转了东汉以来八个朝代华而不实的文风,他的思想学说,匡扶了当时有些偏离的社会思潮。
因为这份巨大的贡献,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更被后人誉为 “百代文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相信只要上过学的朋友,都曾在语文课本里见过一句话,甚至还会背诵。它就是出自韩愈名篇《师说》里的核心观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不就是说老师的职责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惑吗?但咱们得把这句话放回韩愈那个时代去看,才能体会到它的分量有多重。
在唐代,社会上有一种不太好的风气,叫“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时的贵族和读书人,普遍觉得拜老师是件丢人的事,你要是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大家还会聚在一起嘲笑你。
他们觉得学习嘛,自己看看书就行了,何必拉下脸去请教别人呢?
就在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下,韩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写下这篇《师说》。他重新定义了“老师”的职能。
“传道”,是第一位的,老师不仅仅是教你知识,更是要帮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传承圣贤的大道。其次才是“授业”,教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接着“解惑”,在你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为你指点迷津。
![]()
这三个层次,由高到低,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模型。
韩愈还进一步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意思是说,学问面前人人平等,谁懂得多,谁就是老师,跟年龄、地位都没关系。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在另一篇名作《进学解》中,给所有求学上进的人,留下了一句如同警钟长鸣般的箴言,那就是: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或事业的精通,在于勤奋,而荒废呢,则是因为贪图玩乐;德行的养成,在于深入的思考,而败坏呢,则是因为随波逐流。这句话分了两层,前半句讲“做事”,后半句讲“做人”,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
![]()
无论是古代“悬梁刺股”的苏秦 ,还是近代“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他们成就的背后,无一不是日复一日的勤勉。天赋或许决定了你的起点,但勤奋却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而“行成于思,毁于随”则是说一个人品德的建立,需要独立思考,明白是非对错,并以此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而最可怕的是什么呢?是“随”,是盲从,是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完全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了思想的内核,人就像水里的浮萍,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最终迷失自我,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
所以韩愈告诉我们,勤奋的双手和思考的大脑,二者缺一不可。
![]()
一个只知道埋头苦干却从不思考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好的工匠,但很难成为一代大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好了,咱们前面说了,要勤奋,要思考,这都是在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但是不是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呢?韩愈用他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告诉我们,可能还不完全是。
在著名的《马说》里,他留下了一句流传千古的感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界上先有了善于相马的伯乐,然后才有了日行千里的宝马。千里马其实经常有,但能识别出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一匹再好的马,如果遇不到伯乐,它可能就是“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样,在马厩里默默无闻地老死。
![]()
我们身边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能力出众,兢兢业业,就像那匹“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的千里马,吃得很多,干活卖力,但领导就是看不到他的潜力,只是把他当普通员工来用。
最后,这些“千里马”要么心灰意冷,变得平庸,要么选择离开,另寻“伯乐”。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韩愈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思想的核心,始终离不开“做人”,也就是个人的修身养性。在他的《原道》一文中,他引用并阐发了儒家经典《大学》里的思想,提出了一个修身的路径图:“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想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也就是“正其心”;而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又必须先要让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也就是“诚其意”。
![]()
这是一个由内而外、层层递进的修养过程。
这和我们平时说的“要做好事,先做好人”道理相通,但韩愈把它讲得更根本。
他认为,一切外在行为的善恶,都源于我们内心的念头。一个人的心如果本身就是歪的、邪的,那么他做的事情,即使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其动机也值得怀疑,很难真正长久地坚持善行。
而心的端正,又来自于念头的真诚。你是不是真的想成为一个好人?你是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同那些美好的品德?
这是一种向内求索的功夫,是所有外在成功的坚实地基。一个内心真诚、思想端正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站得稳、行得正。
![]()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对此,韩愈在写给好友张籍的诗《调张籍》中,写下了: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
“蚍蜉”就是一种大蚂蚁。这句话的画面感极强:一只小小的蚂蚁,妄想去撼动一棵参天大树,这实在是太可笑了,太不自量力了。
当时韩愈写这首诗,是在和朋友开玩笑,说另一个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就像泰山一样无法撼动,而有人想挑战他们,就像这撼树的蚂蚁一样可笑。
后来,这句话就演变成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力量微小却不自知,妄想挑战强大对手的狂妄之徒。
![]()
在行动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当然,这也不是让我们畏缩不前。蚂蚁虽然撼不动大树,但它们可以团结起来,搬走比自己重得多的食物。
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做自己能力范围内最有效的事。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谈到认清现实和挑战,恐怕没有谁比韩愈本人更有发言权了。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充满了坎坷与波折。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谏迎佛骨事件”。当时,唐宪宗要将一节据说是佛祖的指骨迎入宫中供奉,举国上下都陷入一种狂热的崇拜之中。韩愈作为儒家的坚定捍卫者,冒着杀头的危险上了一道《谏迎佛骨表》,痛陈其中的弊端。结果龙颜大怒,韩愈被一贬再贬,直接贬到了八千里外的潮州。
![]()
在被贬离京,途经陕西蓝田关的时候,面对苍茫的天地和未卜的前途,他写下了一首沉郁悲壮的诗,其中两句成为了他人生困境最真实的写照:“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放眼望去,层层乌云笼罩着秦岭,连家乡的方向都看不见了;漫天大雪堵塞了蓝田关口,连胯下的马儿都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前路是渺茫的,后路是断绝的,内心充满了迷茫、凄苦与绝望。
但也正是在这种极端的困境中,我们看到了他性格中坚韧不拔的一面。即使“马不前”,他人最终还是到达了潮州,并且在那里兴修水利、驱除鳄鱼、发展教育,做了大量实事,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一个伟大的人,内心世界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他既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宏大气魄,也有面对强权“匹夫而为百世师”的凛然风骨,同时,他还有一双能够发现生活中细微之美的眼睛。
![]()
在一首题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小诗中,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极具神韵的早春图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两句诗写得实在是太美了。京城的大街上,飘洒着蒙蒙细雨,那感觉,就像牛油一样细腻、润滑。远处的草地,隐隐约约能看到一片淡淡的青色,可当你兴冲冲地走近了想看个仔细,却发现那青色仿佛消失了,脚下还是枯黄的土地。
从这句诗里,我们能读到什么智慧呢?我想,这是一种热爱生活、体察入微的能力。
![]()
一个人,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遭受了多少磨难,只要他还能被一场春雨、一抹草色所打动,那么他的内心就一定还是柔软和充满希望的。
韩愈在官场沉浮,屡遭贬谪,但他没有因此变得愤世嫉俗、心如死灰。
结语
这些句子虽然写于一千多年前,但其中蕴含的关于教育、奋斗、处世、修身、逆境、审美的智慧,至今读来,依然能与我们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七句话,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当我们感到迷茫时,不妨想想“师者”的指引;当我们想要懈怠时,不妨用“业精于勤”来鞭策自己;当我们怀才不遇时,不妨用“伯乐”的故事来宽慰和激励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