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中华小姐辽宁赛区冠军张倩一登台,全网沸腾。但这次不是因为惊艳,而是惊吓。
![]()
镜头里的她,脸型方正,身材敦实,站在一群高挑纤细的选手中间,显得格格不入。许多网友第一眼都以为她是误闯后台的观众。
评论区瞬间炸锅:“这大方脸,把辽宁的脸都丢尽了。”“咱东北姑娘随便找一个都比这强。”“评委是不是打分的时候闭着眼?辽宁这地方是拿钱真办事啊。”这话虽然毒舌,却道出了大众最真实的困惑,既然叫“选美”,总得有个“美”的标准吧?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张倩长得不好看,而在于她拿到“冠军”后,这个头衔的分量瞬间坍塌。选美可以多元化,可以提倡自然、健康、自信的美,但多元并不意味着毫无标准。包容也不等于降底线。
![]()
你可以选一个有特色的姑娘,但不能选一个连基本仪态、舞台表现力都撑不起场面的人当冠军。否则,这不是推翻旧的审美,而是砸了自己的招牌。
更让人难受的是地域代表性的缺失。选美比赛,尤其是地方赛区,本质上是一场城市形象展示。辽宁历来以美女多、气质明艳著称,结果冠军却是北京户口,气质和形象与“东北姑娘”的印象相去甚远。
有网友怒问:“这是不是故意让辽宁丢脸?”这话虽重,但背后是一种被冒犯的情绪,我们信任的选美比赛,是否还保持着最基本的公正和专业?
![]()
网上的讨论越烧越烈。有人爆料称,这类赛事早已沦为“价高者得”的游戏。所谓的“综合素养评分”,只是掩盖内定和“买奖”的遮羞布。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场所谓的“选美”早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它不再是美的竞技,而是金钱和资源的交易。普通女孩拼外形、拼台风,最后却输给了“谁出钱多”,这不仅是对选手的不公,更是对观众信任的一种侮辱。
有评论说她“亲切”“真实”,但亲切不是选美的标准。选美舞台要的不是邻家感,而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光芒。你去邻居家串门,当然希望对方亲切。但你去看一场选美,期待的是视觉冲击,是“美”的震撼。居委会主任当然也亲切,但她不该戴上环球小姐的皇冠。
![]()
如今,组委会出来回应,说要“重新审核结果”。可为时已晚,网友的质疑声早已漫天飞。即便结果改不改,这场风波已经让“辽宁选美”四个字成了全国笑柄。
其他省份也没能幸免。西安赛区、四川赛区的冠军也被网友吐槽“造型离谱”,有网友调侃:“东北的虎,西北的狼,四川冠军像大娘。”这些玩笑话虽然夸张,却揭开了一个共同的现实:全国地方选美都出了问题。
![]()
评委专业性存疑,审美标准混乱,评分机制不透明,选美从舞台竞技变成了“利益分配”。许多选手在后台哭着卸妆,说“再也不参加这种比赛了”。
选美当然可以提倡自然美、真实感,但不能混淆“平凡”和“美丽”的界限。“多元”从来不是“混乱”的借口。一个赛事如果连最基本的审美底线都守不住,那它失去的不仅是观众的信任,还有行业的尊严。
辽宁的选美闹剧只是冰山一角。它折射出整个行业的病态,商业赞助挤压评审空间,内部关系决定结果,公正与美感都被牺牲。而最可悲的是,真正有实力、有梦想的女孩,被这样的结果打击得一无所有。
在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写道:“我不是要她长得多漂亮,我只希望这个舞台对得起‘选美’两个字。”这句话收获了数十万点赞。人们不是排斥多元,而是害怕标准崩塌。
选美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达标。比赛可以商业化,但不能无下限。如果连最基本的专业性、公信力都没有,那就别再打着“全球中华小姐”的名号继续糊弄观众了。否则,每一次举办,都是对“美”这个字最深的一次侮辱。
那么大家对此又是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