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俄罗斯这场仗,终于在第三年打出了大问题,现在又到了普京做出艰难抉择之时。
凭借数万亿卢布的国防预算支出,军工生产曾是俄罗斯过去3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但最近却意外地陷入困境。
俄联邦统计局(Rosstat)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金属制品”产能在9月份出现了自开战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1.6%。
![]()
俄联邦统计局的这份月度报告,用具体数据揭示了俄罗斯军工产业链的隐忧。“金属制品” 行业涵盖军用船舶、装甲车、导弹壳体所需的特种钢材、合金构件等关键产品,其产能变化直接反映军工生产的活跃度。2022 年至 2024 年,该行业产能年均增长 8.3%,最高峰时 2024 年 6 月同比增幅达 12.5%,为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装备补给。但 2025 年 9 月,这一数据首次转负,且环比 8 月也下降 0.9%,打破了 “持续扩张” 的惯性。
![]()
更值得关注的是,负增长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产业链多环节承压的集中体现。报告同时显示,9 月俄罗斯 “机械设备制造” 行业增速从 8 月的 4.2% 降至 1.7%,其中军工专用机床产量下降 3.1%;“电子元件” 产量虽仍保持 2.3% 的同比增长,但较上半年平均 5.6% 的增速大幅放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在数据解读中坦言,部分军工配套企业面临 “关键零部件短缺” 问题,导致生产节奏被迫调整,这一表述间接印证了西方制裁的长期影响正在显现。
![]()
为验证数据真实性,俄罗斯《生意人报》10 月 16 日走访了莫斯科州、圣彼得堡的 5 家军工配套企业。位于莫斯科州的 “红色金属” 特种钢厂负责人透露,9 月该厂接到的军工订单量与 8 月持平,但因进口耐热合金材料库存不足。
部分装甲钢生产线被迫停工 3 天,“我们正在寻找国内替代供应商,但质量和交货速度都无法完全匹配需求”。圣彼得堡一家导弹构件厂则表示,受欧洲天然气价格波动影响,高温锻造环节的能源成本上升 15%,企业不得不压缩部分非紧急订单的生产,优先保障前线急需的导弹壳体。
![]()
战时经济的 “另一重压力”
军工产业的困境,叠加能源收入的不稳定,让俄罗斯战时经济雪上加霜。作为经济支柱的能源出口,2025 年以来多次遭遇 “价格与销量双波动”。俄罗斯财政部 10 月 10 日发布的财政报告显示,9 月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为 192 亿美元,虽较 8 月的 178 亿美元略有回升,但较 2024 年同期的 235 亿美元仍下降 18.3%,这一收入水平仅能覆盖当月国防预算支出的 72%,而 2024 年同期这一比例为 95%。
![]()
价格方面,国际油价在 2025 年呈现 “震荡下行” 趋势。布伦特原油价格从 1 月的 85 美元 / 桶,降至 9 月的 72 美元 / 桶,跌幅达 15.3%,主要受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美国页岩油增产、欧洲能源自主化推进等因素影响。俄罗斯乌拉尔原油因品质差异,价格长期低于布伦特原油 10-12 美元 / 桶,9 月均价仅为 61 美元 / 桶,低于俄罗斯财政部设定的 “预算平衡油价” 65 美元 / 桶,直接导致能源相关税收减少。
![]()
销量方面,俄罗斯虽努力拓展亚洲市场,但仍面临 “运输成本高、付款渠道受限” 的问题。2025 年 1-9 月,俄罗斯对中国、印度的石油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 12%、8%,但对欧洲出口量较 2024 年同期下降 23%,且对亚洲出口需通过长距离海运,每吨运输成本较输欧管道运输高 30-40 美元,挤压了利润空间。
更关键的是,西方对俄罗斯能源交易的金融制裁仍未放松,部分亚洲买家为规避风险,选择 “人民币 + 卢布” 的结算方式,但汇率波动导致俄罗斯实际收入缩水,9 月因人民币兑卢布贬值 2.1%,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卢布收入额外减少约 800 亿卢布。
![]()
后方稳定的 “隐性挑战”
战时经济的倾斜,正逐渐传导至民生领域,给国内稳定带来隐性压力。俄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9 月俄罗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 6.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9.2%,创 2023 年 3 月以来新高。面包、肉类、乳制品等基本生活物资价格的上涨,源于 “农业生产资料向军工倾斜”——2025 年俄罗斯化肥产量中,军工所需的硝酸铵占比从 2022 年的 15% 升至 32%,导致农业用肥供应紧张,部分地区小麦、玉米亩产下降 5%-8%,推高食品成本。
![]()
就业市场也出现 “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军工及相关行业持续扩招,2025 年 1-9 月军工企业新增就业岗位 12 万个,平均工资较民用行业高 40%;另一方面,民用制造业、服务业因劳动力流失、原材料短缺,就业岗位减少 8.5 万个,其中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的民用企业裁员现象尤为明显。
俄罗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 10 月 12 日的调查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俄罗斯 “就业不充分” 人口(每周工作时间少于 30 小时)达 230 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 50 万人,这部分人群的收入稳定性下降,加剧了民生焦虑。
![]()
更微妙的是社会情绪的变化。俄罗斯独立民调机构 “列瓦达中心” 10 月 18 日发布的民调显示,支持 “继续冲突直至实现目标” 的民众比例从 2024 年 10 月的 62% 降至 2025 年 10 月的 48%,而主张 “通过谈判结束冲突” 的比例从 28% 升至 41%。
民调负责人列昂尼德・沃尔科夫分析,民众态度的转变,与 “战时状态持续时间过长、经济压力增大” 直接相关,“越来越多的家庭感受到物价上涨、亲人服役带来的压力,对冲突的耐心正在减少”。
![]()
多重目标下的平衡难题
面对 “前线需求” 与 “后方稳定” 的双重压力,普京政府正处于关键决策期。从目前释放的信号来看,至少有三个方向的选择摆在面前,每一个都伴随着利弊权衡。
第一个方向是 “加大国内替代产能建设”,破解关键零部件短缺问题。俄罗斯政府已计划在 2025 年第四季度至 2026 年,投入 1.2 万亿卢布(约合 144 亿美元),扶持 15 家民用企业转型生产军工配套产品,重点解决特种钢材、电子元件的国产替代。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 10 月 17 日透露,莫斯科州的 “进步电子” 工厂已开始试生产军用芯片,预计 2026 年产能可达每月 50 万片,虽性能较进口产品有 10%-15% 的差距,但能满足中低端装备需求。不过,这一方案的风险在于 “短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可能进一步挤压民用经济资源,加剧民生压力。
![]()
第二个方向是 “调整能源出口策略”,稳定收入来源。普京在 10 月 12 日的能源会议上提出,将 “扩大对亚洲的长期能源合作”,计划与中国、印度签署 2026-2030 年的长期石油供应协议,锁定价格与销量,同时加快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天然气管道建设,预计 2027 年建成后可新增对中国天然气出口量 500 亿立方米 / 年。
此外,俄罗斯还在探索 “非美元结算” 的新渠道,与土耳其、伊朗合作推进 “本地货币结算系统”,减少汇率波动影响。但这一方案依赖亚洲伙伴的需求与合作意愿,且管道建设等前期投入需大量资金,短期内难以快速见效。
![]()
第三个方向是 “适度调整民生政策”,缓解后方压力。俄罗斯财政部已宣布,2025 年 11 月起提高 “社会补助标准”,对低收入家庭的每月补助从 5000 卢布增至 7500 卢布(约合 90 美元),同时扩大 “军人家庭免税范围”,覆盖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俄罗斯农业部则计划从 10 月底开始,向市场投放 100 万吨国家储备粮,平抑粮食价格。这些措施能短期缓解民生焦虑,但也意味着财政支出增加 —— 预计 2025 年民生相关支出将超预算 1500 亿卢布,可能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
![]()
结语
当前的俄罗斯,正站在 “战时经济可持续性” 的十字路口。普京的每一项抉择,都需要在 “保前线装备供应”“稳国内经济基本盘”“疏解社会情绪” 之间寻找平衡,而任何失衡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随着冲突进入第四个年头,这场 “艰难抉择” 的结果,不仅将决定前线的胜负走向,更将塑造俄罗斯未来数年的经济格局与社会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