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0年春天,德国南部的山里还透着寒意。
巴伐利亚州一个驻军医院的走廊尽头,传出一阵婴儿的啼哭。
阳光透过白色窗帘照进病房,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一个女孩坐在床边,脸色苍白,脖颈处挂着一枚铁十字勋章。
她没有哭,连眼泪都没有。
只是低头看着那块勋章,好像在看一块从身体里长出来的伤疤。
![]()
她叫英格丽。
这不是故事的开始。
也不是结尾。
但很多事情,就是从她没能“完成任务”开始被记住的。
说起来有点令人唏嘘。
那时候的德国,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经济崩溃、街头混乱的国家。
![]()
希特勒上台后,国家机器开足马力,各种“帝国计划”接连推行,工厂运转,军队扩张,宣传机器日夜轰鸣。
可就在这钢铁与火药的背后,还有一个更隐秘的计划,也在悄悄进行。
官方称它叫“生命之泉”。
表面上看是福利机构,提供孕期照护和儿童抚养。
可再往深看,才知道它是纳粹种族政策的延伸部分。
由党卫队直接管理,主导人就是希姆莱。
![]()
他们要做的,是人工干预人口繁衍,筛选“优质雅利安人”,制造下一代“纯种日耳曼人”。
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其实全都是真的。
英格丽当时只有16岁,是个从小在巴伐利亚长大的姑娘,家世清白,外貌“标准”:金发碧眼,身材匀称,没什么家族病史。
她在部队里做通讯兵,平时负责收发电报。
安安静静的,基本不惹事。
后来,她的上级注意到她,递交了一份推荐信,说她“具备繁衍帝国未来的最佳条件”。
![]()
没多久,她就接到了通知,说要“参加一项荣誉任务”。
那会儿没人敢问太多。
她被送到一个“特别场所”,说是疗养院,其实外面有岗哨,进门要出示证件,楼道里全是穿白大褂的医生,还有穿制服的军官。
第一天,她被带到浴室做了全身清洁消毒,换上医院发的白色长袍。
然后进了一间布置得像旅馆客房的病房,里面有床、有柜子、有窗帘,但窗户打不开,门从外面锁着。
她也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
![]()
只是听说,这里是为帝国“孕育新生命”的地方。
她被告知,只需要“配合工作”,不需要做任何其他事。
“你只需要躺着,”一个女医生说,“其他的交给我们。”
她以为是抽血检查,或者做身体评估。
可没想到,第二天早上,门外传来一阵沉重的脚步声。
一名年轻军官进了房间,脱下外套挂在门边的铁钩上,没有说话。
![]()
女医生站在门口看了下表,点头。
“开始。”
就是那一刻,英格丽终于明白了自己“被选中”的意义。
那段日子,她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男人。
有的是军官,有的是党卫队成员。
他们都接受过“优生政策”的筛查,身高、体型、血统、政治背景,层层审核,像选配种种公一样。
![]()
有人冷漠得像石头,有人会在结束后给她塞块糖,说“这是你应得的奖励”。
有个年纪稍轻的少尉,完事后坐在床边突然哭了,说他妹妹前一年也被送进了另一个“特殊机构”,后来就再也没回来。
“对不起。”他说,“我不该来。”
英格丽没有说话。
她只是盯着天花板上的裂痕发呆。
那三个月,她的编号是“097”。
![]()
每天早上医生会在走廊里念号,谁的号被叫到,就得准备“工作”。
她从一开始的紧张,到后来的麻木,再到后来的崩溃,整个过程没有人关心。
有一次,她在房间里偷偷写了几行字,想夹在枕头底下带走。
但护士发现了,撕得粉碎。
“这是帝国的场所,不是你们表达感情的地方。”
她从来没有怀孕。
![]()
医生最后说她“体质偏冷,可能不适合繁殖”。
这句话本来应该是个医学判断,但在那个场合,却像个宣判。
她不再是被选中的人了,而是“失败者”。
她被送回原部队,临走时收到一枚铁十字勋章。
上面刻着她的名字和编号。
她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的脸,仿佛一夜之间老了三岁。
那枚勋章在锁骨上垂着,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回到部队后,她再没提过“生命之泉”的事。
大家只知道她“完成了重要任务”,没人问她细节。
她也不说。
只是每次路过医院,总是下意识低头。
战争结束后,“生命之泉”的档案被联军接管。
这些机构在德国和挪威一共建了19家。
德国本土10家,挪威9家。
据统计,仅在挪威,就有超过1.2万名女性和德军士兵生下孩子。
在德国本土,这一数字大约是8000名婴儿。
这些孩子被称为“希特勒的孩子”,母亲们大多在战后遭到社会排斥。
英格丽没有留下孩子。
但她也没能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她的身上,仿佛一直贴着一个别人看不见的标签。
她换了几次工作,都待不久。
晚年时,她搬到一个偏远小镇,几乎不跟人来往。
直到快80岁那年,有媒体找到她,想采访“生命之泉”的亲历者。
她犹豫了很久,终于开口了。
“那不是荣耀,是一场羞辱。
不是生育,是被利用。
那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是自由的人。”
她说这话时,手里还是攥着那枚铁十字勋章。
几十年过去了,铁已经氧化,边缘起了锈。
可她还是把它留着。
可能是因为,那段经历太难抹去。
后来她去世时,邻居整理遗物,在她床头柜里发现了一个小盒子。
里面装着那枚勋章,还有一张纸,上面写了八个字:
“不是我不想,是我不能。”
参考资料:
Gisela Heidenreich,《Das endlose Jahr:Die langsame Entdeckung der eigenen Biografie》,Rowohlt Verlag,2007年。
Georg Lilienthal,《Der Lebensborn e.V.》,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1997年。
BBC纪录片《The Lebensborn Program》,2002年。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Lebensborn”,https://encyclopedia.ushmm.org/
Spiegel International,”Germany’s Forgotten Children of the Lebensborn”,2006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