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德国外长首次取消既定访华计划!罕见的大动作却是一场精心的外交表演?
很直接,德国外交部试图将行程取消归咎于中方安排不周,明晃晃的说明,将取消原因归咎于“中方仅安排了与中国外长王毅的会晤,未确认其他会晤日程”。
![]()
另一名发言人则称,“目前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这些表态似乎暗示中方“怠慢”了德国外长。
如果只看表面,很容易被这种说法误导。但若回想中国一直强调要与德国深化务实合作的态度,特别是中德贸易额常年占中欧贸易总额三分之一左右的重要关系,中方怎么可能主动慢待德国外长?
![]()
更不用说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今年以来屡次发表诋毁中国的不负责任言论,早已为此次访问蒙上阴影。
早在今年8月,他公开指控中国进行“军事扩张”、争夺科技领导地位,并妄称中国在区域形成挑战,无理要求中方不得试图改变台海现状。
![]()
10月中旬,瓦德富尔再度抛出不实言论,指责中俄“试图改写基于国际法的世界秩序”,并污蔑中方在南海无视国际海洋法。
即使在原计划临行前,他依然不忘打“外交擦边球”,一面重申德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一面却又声称德国将“自行决定政策的具体实施”,明确表示“不支持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
![]()
瓦德富尔的决定,甚至在德国执政联盟内部也引发了争议。在全球局势紧张的阶段,与中国的直接对话尤为重要。
德国执政联盟中的社会民主党外交事务发言人阿迪斯·阿赫梅托维奇明确指出,“临时取消访华行程,对德中紧张关系的改善并非好兆头”。更是呼吁德国应重新思考对华战略。
![]()
就连德媒自己也强调,瓦德富尔在对外事务上延续了前任贝尔伯克的“说教模式”,这种做法既缺乏现实基础,也有损德国利益。更明智的策略应是在电动汽车、产业政策等领域向中国学习,而非惩罚。
只得说一切的前提都是中德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与政治关系的疏离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前八个月,中德双边贸易总额达1634亿欧元,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
这一数据反超了同期德美贸易额的1628亿欧元,标志着在中断一年后,中国再度占据德国经贸合作的核心位置。
甚至仔细分析贸易结构发现,今年前八个月德国自中国进口额逆势增长8.3%,达到1088亿欧元。
而这种强劲的进口增长成为推动双边贸易总额回升的关键,反倒是德国对美出口因关税壁垒持续萎缩,前八个月同比下降7.4%,降至996亿欧元。
![]()
其中美国对德国关键出口领域施加的压力成为关键变量。今年7月,华盛顿与欧盟达成的贸易协议规定对欧洲商品加征15%关税,直接威胁德国汽车产业。
德国贸易协会指出,美国对汽车、机械和化工产品的进口需求下降,已是德国企业销售额下滑的重要诱因。
![]()
显然在德国经济增长乏力之际,而瓦德富尔本可以借访华之行,将双方各领域合作进一步推进,实现互利共赢。然而,他的决定让这个机会暂时溜走。
而瓦德富尔的外交失误让人不禁想起前总理默克尔处理对华关系的智慧。默克尔在任16年,共访华12次,是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她曾明确表示:“与中国完全脱钩是错误的,必然会对德国和欧洲带来伤害。”
![]()
而默克尔的对华务实态度源于她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她几乎每年访问一次中国,除北京外,每次都到访一个不同的地方城市。
从成都的川菜馆到合肥农村学校,再到深圳的数字化工厂,默克尔通过亲身体验形成了客观的“中国观”。
![]()
甚至默克尔在卸任前曾强调,德国虽然是经济强国,但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正在减弱,破坏与中国的合作无异于自损。她认为,中国崛起“靠得是勤奋、创造力和科技水平”,与中国“脱钩”是不明智之举。
只得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德国经济难以承受对华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后果。
中德关系的紧张不仅体现在双边互动中,也可能对中欧整体合作产生深远影响,而默克尔多年前的忠言在今天听来更加清晰:“德国需要谨慎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以合作为优先,而非对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