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高望故乡,
西风傲菊贺重阳。
千山尽染金秋色,
万户皆闻玉液香。
茱萸遍插思兄弟,
雁字常通念高堂。
浅斟遥举酬佳节,
共赏同祈松鹤长。
![]()
这首《重阳登高》以重阳登高为引,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将秋日盛景与思乡念亲之情熔于一炉,抒发了游子思乡怀亲、祈愿平安长寿的情感,是一首意境开阔、情感真挚的七言律诗。全诗紧扣 “重阳” 节俗,从景到情层层递进,既展现了金秋的壮阔,又传递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一、整体意境:景之壮阔与情之绵长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背景,围绕“思乡怀亲”与“节庆欢愉”双重主题展开。诗歌开篇即点明 “登高望故乡” 的核心场景,直抒登临之志,暗含漂泊羁旅的孤独感;后续通过 “西风傲菊”“千山金秋”“万户酒香” 等意象,构建出重阳佳节的浓郁氛围;尾联“共赏同祈松鹤长”则转向对群体欢聚与长寿祈愿的描写,情感从个体思念升华至人间温情,形成“悲欣交织”的独特意境。
写景上,视野从个人登高的视角拓展到 “千山”“万户”,空间辽阔,尽显秋日的绚烂与厚重。
抒情上,由 “望故乡” 起,到 “思兄弟”“念高堂”,再到 “共赏同祈”,情感从个人思乡延伸到对亲人的牵挂与美好祝愿,层次细腻且绵长。
![]()
二、结构解析:律诗的 “起承转合”
本诗为七言律诗,严格遵循“起承转合” 的结构与平仄、对仗要求,四联分工明确,逻辑清晰。首联点明时间与地点,颔联与颈联分别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象,尾联收束于佳节祝愿,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首联(起):点题定调
“九日登高望故乡,西风傲菊贺重阳” 直接点出 “九日(重阳)”“登高” 两个核心元素,以 “望故乡” 奠定思乡基调,“西风傲菊” 则勾勒出重阳的典型景物,开篇即站稳场景。
颔联(承):拓展场景
“千山尽染金秋色,万户皆闻玉液香” 承接首联的 “登高” 视角,从视觉(千山染金)和嗅觉(万户酒香)两个维度,描绘重阳时节的全民欢庆景象,让画面更立体、更具生活气息。
颈联(转):由景入情
“茱萸遍插思兄弟,雁字常通念高堂” 是全诗的情感转折,从对外部景物的描写转向内心的牵挂。“插茱萸” 呼应重阳习俗,关联 “思兄弟”;“雁字传书” 则指向对父母(高堂)的思念,将节日氛围与亲情紧密结合。
尾联(合):收束升华
“浅斟遥举酬佳节,共赏同祈松鹤长” 以 “浅斟” 的动作收束场景,用 “遥举” 呼应 “望故乡” 的距离感,最后以 “祈松鹤长” 的祝愿升华情感,既表达对佳节的庆贺,也寄托对亲人健康长寿的期盼,让全诗情感落地且有余韵。
![]()
三、核心意象:重阳文化的集中体现
诗中多个意象均源自重阳传统,精准传递了节日内涵:
西风傲菊:菊花作为重阳核心意象,“傲”字既赋予其孤高坚韧的品格(呼应陶渊明采菊东篱的隐逸传统),又赋予其抗争秋寒的生命力,呼应重阳赏菊的习俗的同时,暗合诗人登高时的心境和游子面对漂泊境遇独立风霜的坚韧态度。“西风”与“傲菊”的并置,形成环境与人格的隐喻性对照,强化了节日中的孤傲清高之感。
茱萸遍插:茱萸插鬓是重阳辟邪祈福的习俗,登高、插茱萸、饮菊酒可追溯至东汉桓景传说(上蔡县为发源地),经陶渊明、王维等文人演绎,成为传统文化符号。茱萸化用王维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典故,凸显兄弟离散的遗憾,此处直接用 “插茱萸” 将个人思念升华为普世情感,深化了手足亲情,表达对兄弟的思念,唤醒文化共鸣。
雁字常通:“雁字” 即雁群排成的字形,古人常以雁为信使,借鸿雁传书之意,将空间阻隔转化为时间绵延的思念,与王勃“鸿雁那从北地来”的无理设问异曲同工,但情感表达更为含蓄;“雁字常通” 用鸿雁传书之典暗含对父母的牵挂, “常通”二字流露对音信不断的渴望,既写思念,也暗含与家人保持联系的慰藉。“望故乡”“念高堂”等句,承袭了唐代边塞诗与送别诗的羁旅情思传统。
千山金秋、万户玉液:全景式铺陈秋色与节庆,千山尽染的壮阔与万户飘香的烟火气结合,以泼墨般的笔法渲染秋色,展现山河壮丽,同时暗含时光流转的苍茫感,既展现自然时序的丰饶,又暗示人间团圆的普遍性,为尾联的群体祈福埋下伏笔。
松鹤:松、鹤均为长寿的象征,“松鹤长” 呼应重阳祈寿主题,与《荆楚岁时记》中“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记载一脉相承,是祈寿文化的诗意表达,体现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是对亲人最经典的美好祝愿,让情感表达更具体、更温暖。
![]()
四、情感与艺术:真挚与工整的统一
情感表达:全诗情感不刻意浓烈,而是通过 “望”“思”“念”“祈” 等动作与心理描写,自然流露思乡、念亲、祝祷三层情感,显得质朴而真诚。
艺术手法:对仗工稳,声韵谐美,颔联“千山尽染金秋色,万户皆闻玉液香”以“千山”对“万户”(数量词+名词),“尽染”对“皆闻”(副词+动词)形成空间与感知的工对,“金秋色”对“玉液香”(偏正结构)色彩与嗅觉通感交织,音律铿锵。颈联“茱萸遍插思兄弟,雁字常通念高堂”通过“茱萸”对“雁字”(植物/动物+名词),“遍插”对“常通”(副词+动词),“思兄弟”对“念高堂”(动宾结构)的对应,对仗严谨,读来朗朗上口。
感官结合:视觉(金秋色)、嗅觉(玉液香)、动作(浅斟、遥举)结合,让场景更鲜活,增强代入感。
虚实相生:首联实写登高望乡所见之秋色,颔联虚写记忆中故乡的玉液香、兄弟茱萸与秋色蔓延的宏观视野,颈联由实转虚(茱萸为实,雁字为虚),尾联再以“浅斟”“共赏”回归现实欢宴,虚实交融拓展了诗意空间,形成“实—虚—虚—实”的回环结构。
空间跨越:从“登高望故乡”的远眺,到“万户皆闻”的想象,再到“浅斟遥举”的共饮,空间由近及远,情感由个人及众生。
时间交织:既有当下佳节之欢,又有对往昔团聚的追忆,更寄寓对“松鹤长”的永恒祝愿。
双关妙用:“玉液”既指重阳美酒,又暗喻亲情醇厚;“松鹤”既祝长寿,又象征情谊坚贞。
典故新用:茱萸、雁字等传统意象被赋予个人化情感,旧典翻新而不显陈腐。
文化内涵:传统与当代的融合,诗歌既沿袭重阳节俗(登高、赏菊、饮宴、插茱萸),在民俗画卷中注入儒家“孝悌”精神,又以“松鹤长”这一道教长寿意象替代传统“寿比南山”的直白表述,对古典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最终抵达“共赏同祈”的和合境界,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的情怀。
![]()
五、文化意蕴
此诗承载了重阳文化的三重维度:
个体生命意识:通过茱萸、雁字等意象,表达对血缘亲情的眷恋;
时间哲思:“千山金秋”暗含对自然永恒的敬畏,“松鹤长”则寄托对生命延续的希冀;
社会伦理:尾联“共赏同祈”展现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群体关怀,与杜甫“弟妹萧条各何在”的悲悯形成互补。
总结
此诗以重阳为镜,照见千山秋色里的故园之思,以杯酒为舟,载动血脉亲情中的永恒祈愿。在继承传统重阳主题的基础上,通过意象重构与情感扩容,既延续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古典母题,又注入了当代人对生命质量与社会和谐的追求,在古典与现代的交汇处,完成了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体现了传统节俗诗的现代生命力。颔联“千山尽染金秋色”与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异曲同工,颈联时空交错手法可见李商隐遗风,尾联的旷达则遥应东坡“千里共婵娟”之境。
文:罗金辉【学职健(北京)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图: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