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高市早苗成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这样的头衔在她的政治生涯中可算是风光无限。
但没想到当选不足24小时,朝鲜便向半岛方向发射导弹,这对新上任的首相无疑是一下马威。
而如今高市早苗就职满七日,中方仍未按惯例发送贺电,外交态度背后是对其右翼立场的警惕。
这场刚开启的执政之路,已布满挑战,高市早苗能否破局,其执政前景又将走向何方?
10月21日,高市早苗在众议院提名选举中获胜,成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
尚未完全铺开执政蓝图,朝鲜的“下马威”便在次日清晨抵达。
当地时间10月22日8时,韩国联合参谋本部监测到朝鲜从黄海北道向日本海方向发射数枚短程弹道导弹,此时距高市当选不足24小时。
高市紧急取消经济政策简报会,提前召集防卫省、外务省官员会商,强调已与美韩保持沟通。
此次发射的导弹采用高超音速滑翔构型,具备末端20G机动能力,可突破美日韩“分层拦截”体系,落点距驻日美军基地仅180公里,却刻意避开日本专属经济区。
![]()
这种“可控威慑”精准传递了信号,高市主张将军费提升至GDP2%、修改和平宪法的右翼立场,已引发朝鲜警惕。
外界普遍认为,这是朝鲜对日本政权右倾化的针对性回应。
朝鲜借技术突破与时机选择的组合拳,既展示了“突防-打击-威慑”闭环能力,又规避了联合国制裁风险,实质是对美日同盟弹性的压力测试。
这种以导弹为“特殊语言”的表态,本质是用最低成本维护战略存在感,也为高市执政埋下第一道外部隐患。
高市就职满七日时,国际社会注意到中方未按惯例发送贺电,这一异常成为外交焦点。
面对问询,中国外交部仅以“按惯例作出适当安排”回应,未提及贺电计划。
这一态度源于高市长期的对华强硬立场:她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华历史,在涉台问题上宣称“日本可介入”,还主导限制中日半导体合作。
为缓解僵局,高市主动转变口径,称中国为“重要邻国”,搁置原定“拜鬼”活动,寻求首脑对话。
但中方明确划出底线:需遵守中日政治文件原则,在历史、台湾问题上拿出实际行动。
![]()
相较于此前日本首相就职后中方的常规礼节,此次“延迟祝贺”的信号意义不言而喻——中方对其可能加剧地区对抗保持高度警惕。
中方的态度绝非外交冷遇,而是对右翼政策的直接反馈。
贺电作为国家关系的“晴雨表”,背后是对中日政治基础的考量。
高市若持续亲美反华,不仅难以获得中方认可,更会影响中日贸易合作,而这正是解决日本物价飞涨、经济低迷的关键抓手。
外部压力未消,日本国内的裂痕已在侵蚀高市的执政根基。
公明党因不满其重用保守派退出联盟后,她只能与维新会组建“阁外合作”的脆弱同盟,为换取支持被迫接受削减议会席位、重启核电站等争议条件。
自民党内,她既无固定派阀支持,又面临稳健派与保守派的双重牵制,政策推行举步维艰。
民生困境更添阻力:日元兑美元跌破150,米价领衔的物价上涨引发民众不满,“安倍经济学”已无力提振经济。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特朗普放出访问的信号,预计在这两天就将到达日本,和高市早苗初次会晤。
据披露美方将施压日本兑现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将军费提至GDP3.5%,并采购美国能源产品。
高市陷入两难:妥协将激化国内民粹情绪,强硬则可能动摇日美同盟。
这场会谈不仅关乎美日关系走向,更直接决定其政权存续。
日本政坛“5年换4相”的魔咒下,高市若无法平衡联盟矛盾、民生诉求与美方压力,其“短命首相”的结局恐难避免。
特朗普访日不是“救星”,而是检验其执政能力的终极试金石。
![]()
高市早苗的执政开局,被朝鲜导弹、中方冷待与内忧外患层层包裹。
朝鲜的“可控威慑”、中方的底线坚守、国内联盟裂痕与特朗普访日的施压,实则是地区格局变动与国内矛盾的集中爆发。
对她而言,平衡外部关系与内部民生,不仅是打破“短命首相”魔咒的关键,更关乎东北亚地区稳定的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