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梧桐深处的风云往事
美杜公寓
麦家的谍战小说《风声》9月26日—10月19日在上海西岸大剧院精彩上演,人气口碑双丰收。与之同样悬念重重的,是从武康路的历史保护建筑中“挖掘”出的一段源自历史深处的“风声”,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深入,“真相”浮出水面。
梧桐树影下的武康路,是海内外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小马路”。位于武康路137号底楼的集雅咖啡,自成一景,在这幢原名美杜公寓的住宅楼下,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风云人物故事融进了一杯杯醇香咖啡里。
![]()
![]()
武康路135、137号是一幢混合结构的四层住宅楼,建造于1940年,解放前楼里住过不少侨民。1965年,一位穿过历史惊涛骇浪的传奇人物——冯少白,搬到了武康路135号三楼居住。

![]()
![]()
冯少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优秀的情报员之一,长期参与具有战略意义的情报工作,小楼外的这片“梧桐区”,留下了他战斗和生活的无数精彩片段。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为我们翻开了这一段历史的“页角”,也叩开了这位传奇革命者的家门。
投笔从戎,坚定选择中国共产党
1965年,冯少白一家从淮海路搬到武康路135号的三楼,他的幼子冯征至今仍居住于此。2025年初秋,年逾七旬的冯征再一次整理父亲遗物,在冯少白曾经的卧室中,还保留着满满两书架的藏书,大多是文学名著和文艺理论著作。冯征一直收藏着父亲留下的手稿,包括冯少白悼念老首长陈毅元帅的词作《沁园春》,以及七律《悼念罗瑞卿同志》等。
冯少白悼念陈毅所作《沁园春》手稿
冯少白是浙江诸暨人,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小学期间,一位名叫寿松涛的青年教师,经常向同学们传输革命理念,让冯少白对共产主义心向往之。1928年,年仅16岁的冯少白东渡日本求学,期间受到郭沫若等人的影响,弃文从武,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
青年冯少白
1935年,冯少白以士官学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却没有按照惯例留在日本部队服役,而是悄悄请家人给他发了个电报,诈称父母病重,以此为借口回到了祖国。冯少白回国后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寻找党组织,终于在西安结识林伯渠,并表达了强烈的入党意愿。
硝烟弥漫,隐蔽战线屡建奇功
根据林伯渠的指示,冯少白继续潜伏在国民党内部从事地下工作,获取了国民党军队在全国的编制、番号、布防和军官名单等重大战略情报,受到党中央的嘉奖。此后,他便跟随林伯渠回到了延安。
冯少白被安排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抗大)军事教官。当冯少白走进抗大的课堂时,不禁一愣,教室里的学员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孔,竟然是在他心里播下革命种子的小学老师——寿松涛。虽然师生身份互换,他们的革命友谊却愈加深厚。冯少白在延安由林伯渠和罗瑞卿介绍入党,终于实现了心中夙愿。
皖南事变时,冯少白九死一生脱离险境,历经磨难后抵达盐城的新四军军部,在陈毅代军长和刘少奇政委的直接领导下,指挥部队与“日伪顽”(日军、伪军、蒋军顽固派)继续奋战。1941年底,新四军根据地条件更加艰苦,冯少白通过地下交通线秘密抵达上海筹募捐款、采购药品。
冯少白在沪期间借住在义兄蒋大炜家,通过蒋大炜将陈毅的亲笔信转交姑父邵式军,促使其将汪伪政府扣压的新四军采购药材提取出来,交由冯少白运走。其间,冯少白还联系上另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地下党员、电影《51号兵站》中“小老大”的原型张渭清同志,由张渭清将这批物资安全运到新四军驻地。
1942年至1945年,冯少白又奉命三次前往上海,秘密接触汪伪高层人员,获取大量战略情报,并再度获得党中央嘉奖。
![]()
冯少白在新四军军部
百战归来,妙笔生花著述文章
在情报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冯少白重新回到前线指挥部队,先后担任新四军一纵二旅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二、三师师参谋长,参加了津浦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几乎所有重大战役。
杭州解放后,冯少白出任了杭州市军管会军代表,在杭州首创“居民委员会”制度,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推行。
不久,冯少白奉命调到上海,在文化宣传部门工作,重新回到青少年时最喜爱的文艺领域。在此期间,冯少白凭借深厚的文学修养,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数十部优秀剧本并由专业剧团排练上演,比如昆曲《琼花》,越剧《红楼梦》《玉蜻蜓》等,后来为广大观众熟知的徐玉兰、王文娟版越剧《红楼梦》剧本,就是在冯少白剧本的基础上,几经打磨提炼才最终诞生的。此外,冯少白还为《解放日报》和《文汇报》撰写过社论,深入阐述党的文艺工作。
![]()
上海中国画院
据冯征回忆,冯少白教子颇严。受家庭影响,冯征少年时对学习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次冯少白带他去岳阳路上的中国画院参观展览时,看见一众国画大师和父亲热情寒暄,冯征悄悄问了父亲一句,能否请父亲向几位他喜爱的画家求几幅作品,让他在家里慢慢临摹。冯少白当场不置可否,回家之后就严肃地批评冯征:“这些好作品都是属于人民的,要用来展览的!以后这样,只要你想临摹,我就带你来这里看展览,当场临摹。”父亲的教诲和风骨,让冯征终生难忘,钦佩不已。
武康路上的微风来来回回,吹走了落叶,又吹来一段段让人难忘的故事。古稀之年的冯征老先生,常常会到楼下的咖啡店里,和年轻朋友聊聊武康路的历史,用一杯咖啡的时间,回望那些年的风云往事。
文稿:徐汇文旅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