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怡黄 接力出版社
本文约3500字,预计7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与很多出版从业者一样,编辑袁怡黄也是从看似和编辑出版不太相关的专业偶然进入这个行业的。从初入行做影视相关的选题,到接触青春文学、悬疑推理、心理励志等各种门类图书,14年来,她已编辑了上百种图书。其间,会因为文案、封面改了很多版都通不过、临到下印突然出状况被叫停而感到懊恼,质疑当初的职业选择;也会因编加3年、调色送审3年的书终于通过外方审核而热泪盈眶,觉得所有的等待和付出都值了。也许这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正是编辑职业的魅力所在,也是图书编辑们坚持做书的理由。
我从毕业当编辑开始至今已14年,这段时间看起来很长,但编辑经常以一本书的出版周期为单位来计算时间,一本书的诞生可能要经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这样算下来,似乎也不算很长。回想工作以来的日子,我可能会不记得某一年发生的事情,但一定会记得那年做了些什么书。
很偶然的入行经历
至于我为什么会做编辑呢?这颗种子可能在我童年时就种下了。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去看望一位80多岁的长辈,她就说我从小就是个好奇宝宝,会点着她家里的每样东西问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怎么做出来的,那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场景她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我家里还有两位长辈在图书馆工作,一位退休后到工人俱乐部的图书馆工作了多年,我从幼儿园放学回来就经常到她工作的图书馆玩。另一位在研究所的图书馆工作,她去世前留给我的礼物就是一本精美的英汉词典。
![]()
谁曾经还不是个宝宝呢?
学生时代我的各科成绩都很平均,没有明显的短板,但反面也就是没有特别明显的特长,在高考结束选专业的时候被调剂到了“冷门”专业,但我的心态还好,最后拿了教育学学位,读研时又转到了电影学专业。
我在汽车工厂实习过,在培训机构当过老师,帮电影网站做过数据,也喜欢待在图书馆看书、拉片。一次我在学校网站上看到了出版社的实习招聘,就去试了试,没想到跟出版社还挺投缘的,就这样进入了这个行业。据我所知这是我们班就业的独一份了。上学时我们经常写剧本、拍片子,但并没有接触过图书出版,直到现在还有同学对于我去做编辑挺诧异的。但是当编辑对我而言虽是偶然,却也很自然——我从小对图书有亲近感,葆有好奇心,愿意跟着每一本书去探索新领域,这些都是当编辑需要的特质。
![]()
学生时代的我在和同学拍作业
拥抱每一次转变
研三时的7月我开始在出版社全职实习。9月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我和主编说我得请一周假去看片,因为上学时每年都会去看,当时的主编居然同意了。现在想来这个请求有点奢侈,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从学生到社会人也许只能有一秒钟的时间去转变,但我这样慢热的人其实经过了好几年才从心理上认同自己已经参加工作了。
刚开始做书的时候,我做的是与影视相关的图书,比如麦家的小说、彭浩翔的散文、娄烨的电影原著等。还记得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历:和知名的设计师讨论设计方案时底气是不足的,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磕磕绊绊地完成了设计;当时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还没有普及,需要扛着整卷的大胶片去印制部交片,扛得手都有点抖;第一次责编的书首印20万册,签蓝纸的时候精神有点恍惚;首发式上邀请的嘉宾是教材上出现过的影人,感觉有点激动……
但当我做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部门解散了——刚毕业不久就经历了波折,有点怀疑进入这个行业到底对不对。这时候同事介绍我来到现在供职的地方——接力出版社,在这里我又开始接触青春文学、悬疑推理、心理励志等门类的图书,从熟悉的领域一步步拓展到陌生的领域。
3年后,随着安全自护主题的图书成为市场的热点,我进入社里新成立的生存教育编辑部,开始专门做“荒野求生”系列图书,同时我也做通识类和主题出版类图书,和同事们一起编辑了“少儿万有经典文库”和“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等系列图书。从前年开始,我来到儿童文学编辑部,开始主要做文学类图书,并参与了第三届接力杯曹文轩儿童小说奖的评审和获奖作品出版工作。
在各个部门轮转的经历给了我多样的体验,让我接触了各种类型的作者和读者,每个阶段都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在做文学书时,引进外文书对文字翻译的要求较高,我因此认识了不少优秀的译者,其中和《无比美妙的痛苦》的译者卢宁老师特别投缘:高考时我曾想报考她任教的学校和专业,但是一念之差错过了,后来她成了我们的译者,从《听见颜色的女孩》开始,帮助我们翻译了多部高质量文学作品。多年以来,我们关注着彼此的生活,一起聊孩子的成长,成了很好的朋友。
![]()
在新书发布会前和卢宁老师聊天
在编辑“荒野求生”系列时,我了解了畅销书运作的规律,每次拿到新的书稿,我会和同事们分工合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新书保质保量地做出来,抢占最好的上市时机,并持续多年设计各种类型的营销活动,维持话题和市场热度。作者贝尔·格里尔斯来到中国时,我和同事们策划了校园互动、书店签售、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作者来华的影响力发挥到最大。
在编辑主题出版类图书时则需要对内容的把控慎之又慎,书稿常常要经过多轮审校,此外还需要专家对内容进行客观评价,提出完善意见,我从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很多知识。
![]()
接受《遇见好书》栏目的采访
我到现在已经编辑过上百种各种类型的图书,不同类别的图书操作起来千差万别,还有很多类型仍然是我的盲区,每做一本新书都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编辑们在忙些什么?
编辑们相遇的时候总会问,最近在做什么书,忙不忙?作为把关全流程的编辑,我想从业以来几乎没有不忙的时候。即使手头暂时不忙,也只代表进入编辑流程的稿件较少,但总有在前期策划或后期营销中的项目,这些项目同样需要推进。
刚开始工作时线上营销手段还很匮乏,活动都得靠跑线下,那时候我做的青春文学的读者大多是大学生,所以经常要去大学联系学生会安排活动。白天学生们要上课,社团的活动大多被安排在晚上,大学城很多又很偏远,带着作者做完活动回来已经是深夜了。虽然很辛苦,但是线下活动确实是跟读者拉近距离的很好的方式。做活动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年轻读者,这些年看着他们有的从本科读到博士,有的参加了工作,才意识到时光飞逝。一些通过活动认识的读者到现在还是我的朋友。从线下营销的年代走过来,才能真正感觉到现在线上营销的手段多么丰富和便捷,节省了很多时间。
图书上市的节点很重要,有时候为了赶某个节点,整体进度突然加快了。2020年,我在编辑《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这本书时,需要在3天内完成两个校次和核红,并得到传主和合作方认可。直到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紧张的工作节奏,也很为当时同事间的互助而感动,记得跟一位同事沟通时,她家里和我一样也有两个孩子,因为居家办公、学习,4个孩子在电话两头喊叫,我们就这样沟通着工作,当时的经历让人此生难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钟南山:生命的卫士》编辑手记 )
更多时候图书的出版遵循常规的出版流程。平时出差或陪孩子上兴趣班,我总会带一本稿子在身上,把碎片时间尽量利用起来。因为审稿是编辑的基础工作,最好有连贯的时间去阅读,但上班时间经常会被需要沟通的事情打断,所以我就会在工作之余完成审稿工作。当别人掏出手机打发时间时,我会笃定地拿出随身携带的稿子,并把看稿时发现的问题记下来,带回去查证。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更多无法写进工作汇报里的工作,填表、报奖、续约、结稿酬……不可否认编辑的工作就是由一件件琐碎而具体的事情组成的,编辑经常需要在日常的忙碌和突然的加速中调整自己的节奏,在千头万绪中试图理出头绪来,尤其当项目时间跨度较大的时候,很多细节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这时候编辑更要保持头脑清醒,我想关于这点同行们都深有体会。
![]()
我的“主战场”,平时多数时候都在工位上忙碌
很多次回想毕业的时刻,如果再做一次选择,我还会进入出版业吗?我可能会犹豫一秒,如果没有在学校网站上看到那个招聘实习生的帖子,我是不是就去其他行业了?但是我相信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当下能做的最好的选择。所以后来我就不再去怀疑这条路是否正确,而是去踏踏实实走好当下的路。
当文案改了很多版都过不了、封面做了很多方案都通不过、临到下印突然出状况被叫停时,我会感到懊恼、沮丧,但当此刻收到编加3年、调色送审3年的书终于通过外方审核的消息时,又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所以不说了,我得赶紧去找营销老师、发行老师商量上市方案了……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出版商务周报》
2026年征订开始啦!
解读行业焦点 关注产业创新
扫码订阅,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行业资讯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